吾妹娓娓 第14节(2 / 2)
左边雅间多为男客,右边多为女客。只是沈谣忘了自己今日着的是男装,径直去了女客这边,沿途中发觉许多女眷看着自己,低头瞧着自己身上的靓蓝色绫锻袍子才醒悟过来。
只是此番再要退回去就有些难堪了,她也不太想挤进男人堆里,便打算退回去。
谁知刚转过身,便听到身后有温软的女声道:“这位姑娘且慢走。”
沈谣脚步略顿了一顿,便继续往前走,她穿的男装,并不觉得那人是在叫自己。
哪知刚迈脚又被人叫住了,沈墨小声嘀咕道:“六姑娘那人是在唤您呢!”
沈谣回过头,见说话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穿着件胭脂红樱花薄绸衣衫,下套白色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其人面如满月,杏眼桃腮,笑睇之时美目流盼,见之忘俗。
沈谣不解地回头询问:“姑娘叫我?”
“自然是叫你,方才浅妤姐姐说你是姑娘我还不信,这么凑近一看果真是,我都看到耳洞了。”小姑娘说话一派天真烂漫,却将沈谣置于众人审视的目光之下。
许多半是好奇半是轻视的目光里,沈谣读出了小姑娘的不怀好意,她蹙了蹙眉道:“我不认识你。”
说罢径直转身便走,倒是把身后一众看好戏的人惊得张大了嘴巴。
这姑娘好没礼貌!
沈墨也是惊了一惊,忙低声道:“这位着胭脂色长衫的姑娘是晋王幺女寿安郡主,十分得帝后的宠爱,您还是……”不要这么任性的好!
“妹妹别走啊!”寿安郡主的声音不紧不慢地传来,话音未落沈谣前头的路便被一个身材健硕的胖丫头给堵住了。
沈墨倒是有本事将人一脚掀飞了出去,但是他不敢啊,毕竟是郡主的侍女,他这一脚下去估计自己脑袋就保不住了。
寿安郡主笑嘻嘻道:“我与姑娘一见如故,不如姑娘随我们一道看看字画如何?”
沈谣回眸盯着寿安郡主深深看了一眼,后者下意识地别过头看向了别出。
明明自己比对方年长,个头也比对方高,不知为何被这双深色眸子盯着时会有落荒而逃的冲动。
见她迟迟不说话,寿安郡主脸上的笑便有些挂不住,眼看就要发怒。
“快看是宋才子,想必他手中的便是今日的重头戏‘舟下建溪图’!”
不知是谁说了这么一句,方才还各自闲聊的闺秀们立马伸长了脖子看了过去,只是不知这些人看的是丰神俊朗的宋才子,还是宋才子手中那幅价值连城的‘舟下建溪图’。
沈谣并不想去凑热闹,却被看热闹的人群推搡着到了宋才子所在的那间客堂,客堂四周挂了许多书画,最中间那副便是‘舟下建溪图’,是前朝大画师孟元伯所作,此人被誉为‘画圣’,原本画作颇丰,却经百年战火,遗世之作不过寥寥,皆藏于皇宫内院或是顶级世家手中,能流传出世供大家共赏的还是头一遭,本朝文风炽盛,不惜重金抢购书画数不胜数,因而这些见惯了名画的世家勋贵才会这般趋之若鹜。
今日这幅‘舟下建溪图’便是公开出售的画作,
沈谣不禁看向此画,《舟下建溪图》 设色纸本,约莫纵一十五寸,横十寸,未经装裱,色泽深沉,边角已有破损。右上角引首题记为“舟下建溪图”,题识为“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
“这幅《舟下建溪图》结体狭长,挺秀遒劲,不愧是画圣……”
“此画疏林水村,渔舟浅渡,远山近陂配轩得宜,水墨设色自然浑成,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作。”说话的是一留着小胡子的中年文士,身边簇拥了不少人,言语间不乏吹捧之意。
沈墨跟在沈谣身侧,怕她胡乱说话得罪人,忙小声向他介绍道:“这人是国子监博士韩琦,与云中诗人不对付。”
韩琦为台阁体代表人物,自然与云中派的人相看两厌。
沈墨有预感,今日这《舟下建溪图》,必然会引发两派相争。不过要想从孟温如购得这幅画,不吐点血怕是不行。
在座诸人多是权贵,对此画势在必得者不少,是以听到各位文学泰斗对此画的品评皆露出喜色,仿佛已是囊中之物。
“不知云翁觉得此画如何?”宋温如笑容淡淡看向台阁体领袖之一,翰林院侍讲学士,东宫讲官李准。
沈墨又嘀咕道:“李准号云翁,博学多才,善辞赋,又精于书法,尤擅青词,且好品玩古董。”末了又补充一句道:“世子说此人刚愎自用,目中无人。”不是好鸟。
李准年过半百,鬓边已有华发,但身形挺拔,不显老态,看人时总是仰着下巴,一副倨傲模样。
“诗与画并臻妙境,此番名篇佳作不知云中仙客可否割爱?”李准对这画喜爱至极,面上却不显,仍是拿着鼻孔看人。
“就看云翁出不出得起价,另外这幅画乃义卖,所得善款均用于修筑黄河堤坝。”宋温如语毕,迎来一阵赞扬之声。
接下来的义卖进行的很快,最终拍得此画的人竟是李准。
想他一文士哪儿来这许多钱,在场不少人都露出好奇之色。
“你瞧瞧李准身边那胖子不是京城首富夏有财吗,我听说夏家老爷子一直在为独子聘请有才之士为西席,难不成……”
“真是没想到自恃清贵的云翁也会为金钱折腰!”
……
沈谣耳聪目明,这些压低的议论声并不能逃离她的耳朵,她不由诧异地看了一眼那个大腹便便的夏有财,这人是不是傻,花那么多钱买个赝品。
对,没错,这幅画是西贝货。
--------------------
作者有话要说:
[1]方惟深 (宋)---《舟下建溪》
第24章 鉴画
义卖结束,宋温如命人将画从墙上取下来,递给李准。
在场不少文士对此画歆慕已久,皆嚷嚷着再让大伙仔细瞧瞧,李准也有显摆之意,故此将画展开,呈于案桌之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