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阁>穿越重生>楚庭旧梦> 第91章 相关史料骆越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1章 相关史料骆越国(2 / 2)

大明山骆越古国的“骆垌”当年的风貌如何?因为古籍记载的缺失,我们已很难为他们写真。但根据大明山西南麓近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流传的故事传说等历史断片,我们完全可以拼出他们的大体轮廓。从大明山西南麓的元龙坡、安等秧、独山等青铜遗址已发掘出的骆越大墓来看,随葬物都较少,估计里边不会有骆越王的大墓。但其中肯定有“骆垌”的墓穴。这几个遗址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武鸣县两江镇独山岩洞葬墓,这个大墓随葬的青铜器有12件,是所有大明山西南麓的骆越古墓中随葬青铜器最多的。其他大墓的青铜器大多是寥寥数件,葬式也较简单。解读独山岩洞葬墓的文化内涵无疑会有助于我们了解骆越古国骆将的风貌。

2006年7月26日,我们考察组的几位同志在当年参加独山岩洞葬墓发掘的两江镇伏邦屯韦宁昌先生引领下,实地考察了独山岩洞葬墓。

独山岩洞葬墓址的选择很有讲究。独山壮语叫“岜独”,是巨大的大明山山体南面的一座孤立的石山峰。剑江(达央)从西北边流过,如巨龙戏珠般拱卫着独山。而独山又像一匹扭头长嘶的战马守卫着两江镇三联村板潘屯那座出土了5面铜鼓和各种青铜器的神秘大土坡。

独山上曾建有一座叫圣堂寺的庙宇,山脚下还残留着一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圣堂寺的石碑。在上山的小路上考察组还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新石器时代的砺石,看来独山蕴藏的文化内涵很深。

据韦宁昌先生介绍,1986年11月,他们村的韦容高等人上独山找蛤蚧时,发现了这一处墓葬,挖出了14件文物,其中青铜剑有4把,约有30厘米长,此外还有铜戈、铜斧、铜矛、铜箭头等,这些武器都摆在墓主的脚下和脚边。韦先生说,这些武器虽然残旧,但是非常锋利。岩洞葬的洞口很小,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才爬了进去。从现场看,岩洞的空间很狭窄,实际上只是一个天然的墓室。岩洞口是人工用大石头封葬的,整个岩洞只有一具尸骨,并且整座独山只发现这么一个骆越时代的岩洞葬墓,因此,整座独山实际是这个死者的大陵墓。从墓里的随葬品几乎全是兵器分析,墓主肯定是一个带兵的将领。他的随身武器仅短剑就有4把,这说明他在军中的地位较高,很可能是史书记载的骆将一类的高级将帅,即“骆垌”。

据武鸣县文物管理所的《武鸣独山岩洞葬调查简报》一文介绍,独山岩洞葬墓主有一把青铜戈随葬,青铜戈是从新石器时代的权力重器玉戈演变来的有令牌功能的特别兵器,这一随葬品的出土更证明了墓主的骆越将帅身份。《武鸣独山岩洞葬调查简报》还记载独山岩洞葬的随葬品中有一件是制作规整光滑的磨刀石,磨刀石的形状像一块压纸的镇石,长17.8厘米,宽3.2厘米,厚1.7厘米,两面略凹,表明已经使用过。壮族的先民有崇拜磨刀石的习俗,这名骆越的“骆垌”带在身边,除了经常用于磨砺自己的兵器外,可能还有借助磨刀石的神力除邪开光,保佑出师常捷的功能。

在古唱经《唱古世间》中,骆越国的民众是既当兵又种田的,他们个个背着能发双箭的弓弩,不管生在阳间和死在阴间都是“公郎”的兵马,也即“郎兵”。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标志,骆越人的将帅这样精诚崇武,“郎兵”武器这样精良,表明骆越军队当时的正规化程度很高,大明山驻扎有这样的精兵强将,也表明这里是王国的中枢和要塞。

七、骆越古都的“城堡”和“城墙”

大明山西南麓既然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按照历史上各古国的通例,骆越古国也应有自己的王城和城墙。骆越古都的“城堡”在哪里呢?

在环大明山地区确实流传着许多关于古城堡的传说,较为神秘的有以下四个:

峨寨城。位于陆斡镇覃内村岜马山上。《武鸣县志》记载:“山上有十二峰十二陇,中间平坦,四周险固,难于攀援,只有一路可上,村人避寇,以石围城于上,名为峨寨。”岜马山上有商周时代的岩洞葬群墓,曾出土了古代权力标志的玉戈,这更增添了这一古城的神秘。岜马山下民国前建有一座名叫“马山庙”的庙宇,祀“娅浦”(龙母神)。神庙早已圮废,只遗留了一个清代光绪年间铸造的残铁钟。

罗波古城。位于罗波镇罗波河与罗波潭所围成的半岛上。民间多传说是阴兵所造,也有说是明代思恩府土官岑瑛所造的,但这一说法已受到《武鸣县志》编撰者的质疑,说是“武邑时属南宁,为内地,瑛虽雄,奉调维谨,断不敢游奕内地筑城屯聚”。城在半岛咽喉处修筑,利用罗波河与罗波潭的水道卫护,在选址上颇具匠心。城西面的罗波潭边有一座古庙,这便是远近闻名的罗波庙。传说这座城有点怪异,凡是在城边纵马飞跑而过者往往堕马而亡,只有恭谨地进城向罗波庙烧香的人才能幸免于难。

板陆古堡。位于武鸣县马头镇全曾村板陆屯附近的一座土坡上,传说古时候这里建有一座古堡,现在坡上还残留当年城堡的基石,村民们曾经在这个古堡的遗址上挖出铁大刀、枕形陶棺等器物。板陆古堡附近就是环大明山地区最大的庙宇大明山庙遗址。

龙头古堡。位于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旁边,全部城墙由巨石砌成,现已隐没在森林之中。不少干部和群众反映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森林火灾烧光了的山峰上发现了这座神秘的古堡。传说在这座古堡附近的崖洞中有不少岩洞葬墓,曾有人在这些葬墓中挖出金碗、金筷条、青铜牛头等器物。这些传说吸引了不少人从各地前来寻宝,如今每年冬春时节,仍不时有人进山掘洞,期冀能有所发现。

奇异的是这四座神秘的古城堡都在正对龙头峰的一条直线上,更使人增添了不少联想。大明山骆越文化考察组的同志曾对这四座古城堡中的板陆古堡遗址和罗波古城遗址进行过详细的勘察,发现这两个遗址残留的石构件都带有明显的明清时代风格,估计这两座城堡都是明清时修筑或是明清时重修,重修时原址是否与更古老的遗址重迭,要待更进一步的挖掘考证才能确定。

笔者认为,寻找骆越古都其实不必拘泥于找出骆越时代的古城堡和古城墙,壮族先民远古时的建筑多为干栏木构件,很少有砖瓦结构的建筑,即使有泥石修筑的古城墙,经过三四千年亚热带烈日暴雨的侵蚀,早已风化难寻。而且远古时代的方国都城不一定都有城墙护沟,如中原夏朝的都城二里头就没有发现城墙遗址。汲汲以求骆越古都的城堡和城墙必定陷入臆想的泥淖。

其实我们只要从目前已掌握的考古材料分析,骆越古都的轮廓便会清晰地凸现。骆越的中心腹地在武鸣县东江、西江和大明山围成的三角地带,这一地带的中心是古陆斡(即古骆越城),卫护这一中心的屏障南端在东江和西江汇合处,壮语叫“娅垌”,这里清代前曾建有一个大的娅蒲庙(龙母庙),从“娅垌”到陆斡只有一条古道与一条东江水道(壮语叫达娅)相通,而扼这两条通道咽喉的陆斡镇覃内村岜马山有古峨寨城把守。岜马山发现的商周时代古二次岩洞葬墓群及出土的权力标志的玉戈充分说明这里是骆越国的一个要塞。从东江溯源而上到罗波潭有罗波古城作为骆越城的东面屏障。向骆越城的东北面有马头古城(壮语名叫“古鲁”)扼守,“古鲁”城附近有著名的元龙坡、安等秧、那堤等骆越古遗址,说明这里是骆越的一个重镇。那堤的敢猪岩于2006年8月19日又发现了一处商代的岩洞葬群墓,出土了1000多件精美的玉器,这更进一步证明“古鲁”城在商代就已成为手工业发达的城镇。而从“古鲁”城往东到宾阳县的思陇,骆越古都最东端的屏障则是名闻天下的雄关——昆仑关。骆越古都西面和西北面的屏障有大揽的岜城和两江。岜城是一座砌石为墙的古城,《武鸣县志》载:“岜城山,又名和尚山,形如覆釜,上有砌石为城,相传为岑瑛所作。”两江是西北面的重镇,这里是骆越兵器的铸造地,武鸣县的铜鼓多在这一带出土,骆越古都的军事文化遗存也以这一带最多。骆越的军事屏障即使在称为天险的大明山上也没有疏漏,在大明山顶上有排成一字型的六个神秘的天坪,每一个天坪都像一个大的练兵场,四天坪上还发现过古营寨的遗址,人们都传说这六个天坪是古代的兵营,望兵山是检阅这些营寨的瞭望台;在马头镇穿越大明山到上林的骆越古道隘口,有闻名的镆铘兵寨守卫。可以说,骆越古都实际是以东江、西江和大明山为城,是一个戒备森严、固若金汤的大都会。

八、充满神奇色彩的“龙母金洞”

在武鸣县两江镇大明山和小明山之间的谷地上排列着石灰岩构成的横山、独山、马鞍山等山峰。这几座山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遗址,并且发现了众多的青铜宝剑,以至人们把流经这个谷地的一条河流起名叫剑江(壮语名为“达央”,达是河的意思,央是剑的意思)。在剑江旁边的是赵江(壮语叫“达赵”,即骆越王江),赵江流出大明山的峡谷口处有一座“鸟大王庙”,壮语中“鸟”的汉译音写作“骆”或“陆”、“雒”、“六”,因此“鸟大王庙”又可称为“骆王庙”。这座“骆王庙”历史上香火不断,极受壮族群众的崇敬。

既然这里有“骆越王江”,这就不能不使人联想起附近是否有骆越王的陵墓?我们考察组在这一带开展骆越文化的田野调查时,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不少壮族老人,老人们都不约而同向我们讲述了“敢娅浦”(龙母洞)的故事。

两江镇聚群村六昌屯86岁的壮族老大妈孙光明告诉我们,龙母在这个洞中用金灶、金锅、金蒸笼蒸五色糯米饭,这五色糯米饭黄色的变成金子,其他颜色的变成珠宝。后来龙母升天后就把金洞封死了,只有虔诚的人来金洞祭拜,龙母才会把财宝赐给他。所以清代以前来龙母金洞朝拜求财的人挤破了头,把附近的田垌都踩平了。传说龙母养有一匹青鬃马,经常跑出洞来吃禾苖,人们怎么也抓不住它。后来有一个满身长疥疮的名叫达备(“备”在壮语中是疮的意思)的小女孩碰上这匹青鬃马,不知怎么的,这匹青鬃马一见到达备就乖乖地伏在地上,让小女孩骑上了背,她一骑上去,全身的疥疮全像蛇蜕皮一样脱了下来,小女孩变成了全部落最漂亮的女人,人们于是拥戴她为王,称号就叫“达备王”。

两江镇三联村那统屯85岁的壮族老人韦士贞告诉我们,达备王是板陆屯人,小时满身生有疥疮,后来达备得了龙母的青鬃马,变成了王。独山是达备王的马变成的,马鞍山是达备王的马鞍变成的。达备生前做了许多好事,百合江口的水坝就是她用仙法砌成的。

人们说“敢娅浦”和龙母、骆越王都有关系,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于是专程上马鞍山考察。

马鞍山形状奇特,它远望像一个手抱小孩的老太婆。马鞍山上有一个封住的岩洞,这就是闻名四方的“敢娅浦”,传说“娅浦”(龙母)在这里蒸过金子。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龙母金洞”。我们考察组在龙母金洞的洞口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堆积有10多厘米厚的贝丘文化层,可是地层已被扰乱,显然曾被人多次挖掘。我们在地上发现了散落的圆孔器、球状器、砺石、刮削器等古石器,还发现了一个高约3米,直径约1米的古人类生殖崇拜的石祖。圆孔器是古人类安上木棍后做点播种子的工具。球状器是古人绑上绳子抛击野兽的工具,砺石是磨制石器的工具,刮削器是刮削食物的工具。圆孔器的发现证明居住在龙母金洞的古人类的生产已经从狩猎向农耕过渡,有了原始的农业。据专家们鉴定,龙母金洞遗址的年代距今约四千至五千年,是一个多文化层重叠的遗址。

龙母金洞又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遗址,传说龙母在附近的溪流中捡到了一个神奇的田螺,田螺中有一条断尾的五色小蛇,龙母把小蛇养大,小蛇后来就变成闻名珠江流域的掘尾龙。这一个掘尾龙的故事与其他地方的掘尾龙故事不同,带有更多的原生态色彩。

2006年10月,龙母金洞下的六昌屯村民为开发旅游资源,曾对封闭的龙母金洞进行挖掘清理。笔者曾与施工的村民进洞考察,发现里面封填的石块堆积如山,这样巨大的封填工程如无行政命令动员成千上万的民众工作是难以在短期内完成的。笔者还发现洞顶有板结的螺壳层,是填埋的贝丘文化层粘结洞顶而成。看来龙母金洞填埋的时间相当久远,这一洞穴是古代的一处岩洞葬,并且是环大明山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岩洞葬。

龙母金洞下的古榕旁过去曾建有一座“南朝”庙,庙在民国初年就被毁了,庙有三层高,是周围各村最高的庙宇。庙里供奉的神祇有人说是唐代的廖州刺史韦厥,也有人说供的是娅浦龙母。但从古壮语解释“南朝”二字应为“南边之王”。龙母金洞里到底藏有什么东西,因洞口已被坍塌的石头封住,无法入洞勘察。但这个洞口和周边每一个封住的小岩洞都有烧香祭祀痕迹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村民告诉我们,每年的农历的三月初三前后,周围各村的群众都会到这里拜山,像祭祀自己的祖宗一样在每一个封住的洞口前供奉祭品,不管是时代如何变迁,这一习俗始终没有改变。习俗是历史的记忆,这个马鞍山肯定隐藏着一个极大的历史秘密。岩洞里是否埋藏着龙母和骆越王的宝藏呢?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附近的山峰很多都是金矿蕴藏量丰富的宝山,但从来也没有听说有谁对着这些金山顶礼膜拜过。这里是否是一个岩洞葬墓呢?但是环大明山的岩洞葬墓很多,但是从来也没有发现哪一个墓世代有人朝拜。这里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岩洞埋葬着一位当地壮族人当做神一样供奉的重要人物。这个人是骆越王吗?这个岩洞是骆越王的陵寝吗?这只有进一步挖掘才能确定。

九、结论

1.大明山西南麓有“骆越”和“骆越水”的地名遗存,在古骆越国范围内是唯一有骆越地名遗存的地域。

2.环大明山地区有“岜是”(祖宗神山)、“临浦”(祖母江)、“达娅”(祖母河)等纪念人文始祖居住地的山水地名遗存,说明这一地区是古骆越人的发源地。

3.大明山有丰富的铜矿蕴藏,有骆越地最早的青铜器特别是有最早的骆越鹭鸟标志铜鼓出土,并且所出土的青铜器多是本地铸造,说明大明山西南麓是古骆越地区最早的青铜文化发源地,是古骆越地区最早迈入文明门坎的中心。

4.大明山西南麓有大量的骆越王文化遗存,有正规的将帅和军队等国家机器,这说明骆越在商周时已成为一个国家实体。

5.大明山西南麓的骆越国有独特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有自己独特的“都城”。

6.环大明山地区是龙母文化的发祥地,龙母崇拜已成为骆越古国的强大的宗教和精神支柱。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说大明山西南麓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是骆越文化的发祥地,是骆越古国最早的都城。

谢寿球 2006年12月

注释:

[1]《徐松石民族学文集》34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2]《武鸣马头墓葬与古代骆越》马头发掘组《文物》杂志1988年第12期

[3]《三管英灵集》卷三十,桂林省城十字大街汤日新堂刻制

[4]《岭南地区铸造古代铜鼓略考》载《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1期

[5]民国四年《武鸣县志》卷2《地理考》

参考文献:

1.《徐松石民族学文集》

2.《逸周书·王会解》

3.《武缘县图经》

4.《淮南子·原道训》

5.《武鸣马头墓葬与古代骆越》

6.《广西通志》

7.《三管英灵集》

8.《后汉书·马援传》

9.《岭南地区铸造古代铜鼓略考》

10.《越南铜鼓样品铅和富集与铅同位素测定》

11.《武鸣县志》

12.《史记·南越尉佗列传》

13.《鸿庞氏传》

14.《武鸣独山岩洞葬调查简报》

15.《广西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发掘简报》

16.《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墓葬发掘简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