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位网友的文揭开曹雪芹的面具(2 / 2)
他的善谈,是会讲“故事”。因知识渊博,他说话不知倦,也更能使听者忘倦。
他的善谈还是诙谐幽默。
写文的人,尤其写连载的人,最怕的不是没有灵感,而是被催稿。
曹雪芹也遇到过催稿。不过他丝毫不怕催稿的人给他寄刀片,反而还戏谑催稿的人。
他初始写《红楼梦》时,只在亲朋好友间传颂。总有人想要一睹为快,于是便催曹雪芹早早写完。
每每遇到被催得没有办法的时候,热爱美酒与美食的雪芹便道:
想看我书不难啊,来点酒、烧鸭给我享用,我就给他写呢。
可大多数时候,他酒是喝了,肉也吃了,但灵感又跑走了,于是便真诚地奉上小说大纲,让家人朋友们自行“脑补”剧情去。
能够这么厚脸皮地面对催稿,曹雪芹值得我辈敬仰!
《红楼梦》里刘姥姥一句:
“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便是忧郁的林妹妹也笑岔了气。
有趣的人不是肤浅的把笑话重复百遍,而是如曹雪芹一般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智慧让人发笑。
古代文人的灵感标配则是酒。曹雪芹,同样是一个渴酒如狂的人。
一次小雨绵绵的天气里,他和朋友敦诚偶遇了,两人便相约到酒馆喝酒。
待开怀大饮后,敦诚发现自己没有带银两。于是,便只好解佩刀沽酒。
曹雪芹见此,便以歌谢友。他感谢朋友的慷慨解囊,用手敲击木桌,打出节奏而作长歌。
敦诚以歌和友,便有了那首《佩刀质酒歌》。
曹雪芹言语幽默,不因处境艰难而对朋友口出恶言,反而交友的时候,更是洒脱豪放,而且行事旷达,足见其胸襟之广。
有趣的人即使深处逆境
灵魂依然闪光
曹雪芹一生著书,遗留下的唯有一本《红楼梦》,这本书耗尽了他毕生心血,而且书中大多数内容是他后半生完成的。
可那时候的曹雪芹早就不是富贵温柔乡的贵公子了,年少的富贵生活早就远离了他,生活反而把过多的不幸压在了他的身上。
家族落魄,振兴无望,身边亲人、朋友相继离世;从奢侈的风流纨绔子弟生活到艰难度日的贫民生活,曹雪芹经历了人间冷暖。
正所谓“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咸,方知世事喜怒哀乐怨”。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曹雪芹放弃《红楼梦》的写作。
没有钱,买不起写小说的纸,他就把旧历书拆开,翻转了叶子做稿纸。
被官府打压,看不到出版的希望,他也没有气馁,反而把稿子送给朋友们传阅。
让他们从书中获得享受,他甚至让朋友们帮忙给出批注意见。
即便如此辛苦,他却依然未放弃对文章的高要求,《红楼梦》第一回便有文: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为了写出满意的文字,他曾灯下笔耕不辍,又因为精益求精而不断修订。
脂砚斋在曹雪芹逝世后含泪回忆“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一句“泪尽而逝”道出了雪芹一生的心酸,但这何尝不是曹雪芹的风骨呢?
他曾在繁华中享受富贵,也曾在落魄时受尽白眼。
而当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开始提笔写作的那一刻,他就未曾放弃过。
即便“举家食粥度日”,他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安放:在自己真正热爱的天地里,坚守终生。
有诗有酒有画的高级生活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大概的意思是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便写出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句子。
加之他博学多识,为什么还会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穷困潦倒呢?
其实,不过是因为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已。
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
曹雪芹的“放荡”,不是他追逐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他精神上的自由狂放。
他在乎的是精神上的高尚,而不是物质上的丰盈。
一部《红楼梦》写尽心酸,至情至性。
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光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有的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眼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而曹雪芹活着时有幸福,逝去后还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珍珠。
※※※※※※※※※※※※※※※※※※※※
请大家注意,这文是转的,纯粹是觉得此文颇有意思,请大家一起共赏,没别的含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