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死灭海战(1 / 2)

加入书签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八十艘龙船开赴到出海口之上,与敌舰隔海相望,目之所及皆是敌人。

周围的陆地上同胞们正在奋勇杀敌,为拿回属于自己的城池奋勇杀敌,看着他们,船上的人只感觉悲怆。

可想想自己,那就是悲凉,可无论是悲什么,他们今天都死定了,除非掉头打大明,只会死的更惨。

“按照计划行事,让旗兵打一次旗之后和我们一起杀敌!记住了,只要能靠近就跳船。这里距离海岸不远,他妈的我们能活一个是一个,天注定,谁也怨不得谁,但谁要是敢提前跳船,看到了么?”白登楼指着手中的刀说道:“我不想砍死自己的弟兄们!”

他将刀插在船板上,内心想着如果能用到这把刀该多好,至少他们还能有个盼头,能盼到自己的船撞到敌人的船上。

只要能撞上,那就是保准的一换一,打死都不亏。

可惜,太难了,敌人的船太过坚固,他们这种木质结构的船根本无法和他们硬碰硬。

“大哥,我们为何不与他们在这里战斗?至少在这我们还能游回岸上!”

“蠢货,这里吃水那么浅,敌人怎么可能过来和我们打?而且不提前加速的话,我们根本不可能撞到他们!”白登楼怒喝一声,“冲锋,陷阵之志,有死无生,诸位,我们来世再做兄弟!”

八十艘龙船全速冲锋,秋田一眼就看出了问题。

“他们的速度好快,好像是想和我们撞在一起。这群大明疯狗要发动自杀式攻击么?”秋田死死抓住护栏想要下令战术性后撤,但这会极大影响士气,还会当城池内的倭寇守军内心崩溃。

“大名不必害怕,我们的铁甲船不怕和他们撞在一起,就算他们在船上装了燃油。也不可能在大海上伤我们半分,火药那就更好了!就他们的木质战船一炸得死一片!”军师低头笑道,他从内心里看不起大明的战船。

尤其是在之前的胜利中,他们三艘战船就能追着十几艘大明战船到处跑,最后抓到的俘虏也全部推到了海里淹死。

“对,你能想到他们肯定也能想到。这一定是大明人的阴谋,传令下去,进攻,不要畏惧他们放燃烧船。”秋田一声令下,先头战船立刻释放燃烧船。

这是一种在二战之前还一直泛用的海面武器,你们可以理解为载着炸弹和燃油的小皮艇,速度有点快,但无人驾驶,极难命中目标。

在日俄最大规模的一次海战——日露战争之后,这种武器彻底被淘汰认定为不行。

大明龙船在行驶过程中不断调转方向,很快就分为两大竖列,此时距离双方的炮击范围还剩两海里。

他们已经无法反应过来,只能硬着头皮冲。

秋田也认定秦决就在敌方战舰之中。

这种战术从未在大海上应用过。

这是当然的,因为秦决用的战术就是日本当年在日露战争中日本干掉沙俄舰队的战术。

在开战之前,还是要先介绍一下这种战术的可能性到底在那里。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铁甲船和大明的龙船一样,都是极其老式的战舰,它们在一战末期就开始被陆续淘汰,根本不是我们后来见过的坚船利炮和男人浪漫,以及口径即真理。

它的炮几乎都在战舰两侧,船头只有舰船上面有几门很寄吧的炮。

所以在开战之前直接分散开来,用侧身炮打前身炮是最优选择。

那为何别人不用呢?

原因也很简单,炮的射程不远,很容易错过时机,而且还要考虑到天气,水面波动,风速等影响。

否则你刚刚分散,别人就直接杀到了你面前,一支聚集在一起的舰队可比分开的舰队更可怕,而且那就一开始分开的舰队也没有后弦炮,只能慢慢掉头,等你掉完头,基本就没了。

秦决不用考虑那么多,他就是当这支舰队来送死的,那怕他们运气不好在开局就被打烂,但至少敌人靠近了。

自杀式攻击还是会的吧?只要会就能让敌人损失至少三分之一的战舰。

所幸,这一次幸运女神站在了他们这边,大明最优秀的水手们也抓住了这次机会。

风突然调转方向,从大明战船背后吹来,他们的速度越来越快,后面有两艘战船因为没有控制好时间,错过了跟上队伍的时间。

船长立刻让旗兵下令——诸位豪杰英雄,我等先走一步,为你们拦住敌人去路。

风越来越大,两艘战船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木质船的轻在此刻变成了优势。

三艘燃烧船因逆风而行速度太慢,被它们躲了过去,两艘战船上的战士迎着激烈的炮火前进,他们对着死亡与敌人发出最后的怒吼!

这是一群带着满腔烈焰走入良夜的人。

“掉头啊!”站在后面的秋田眼看龙船撞在先头战船上,下一刻剧烈的爆炸将整支舰队推后十三公分。

前头的三艘铁甲船船头消失不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沉,形成的巨大漩涡让秋田的舰队不得不后退。

但他们已经无路可退,大明龙船已经将他们包围,这群疯子不断贴近,居然胆敢以两者相距不到五十米的距离开战,秦决给他们的要求是一百米,但他们超额完成了任务。

用生命去实现那名为胜利的彼岸。

“开火,全力开火!”秋田指着外围的大名战舰怒骂道:“干掉这群该死的混蛋!一个不留!”

大炮轰鸣声震天,龙船快速前进,开火,烈焰与浓烟将双方包裹在其中,木屑和铁甲飞上天空。

秋田被士兵拉到房间内躲避。

前排的十二艘龙船因受伤严重全部开始下沉,它们阻挡了后续部队的前进。

但也让敌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