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0章 一个字难(1 / 2)

加入书签

“老板,如今还有几个人肯下地耕种?”老板说,“我们小时候,整个山坡都是庄稼地,都种了粮食。不过,那时候是生产队,产量低,一家人也就勉强够吃。遇上干旱年,就得饿肚子。”

杨再新明知面前这个人,生产队的时候,他还没出生,也不揭穿。听老板继续说,“后来,土地承包到户后,这些土地也是完全耕种的,那时候,粮食品种开始改良,产量也逐渐提高。一家人粮食有足馀,家里养猪养牛养羊,喂鸡喂鸭喂鹅。就是粮食太便宜,卖不出钱来。

到九十年代初期,下海的风气逐渐起来。慢慢地,村里的人也知道去沿海城市打工挣钱,那边三个月的工资就有在家一年的收入。这样一来,谁还肯种地?到如今,只有那些舍不下家的、到外面打工找不到事做的,或者是有老人孩子走不开的,才留在村里种地。一年下来,国家给了补贴,才稍微有些赚头。如果算上种子、农药、化肥的钱,种地实际上是亏本的……”

“老板,那你家的地多不多?还在种吗?”杨再新说。

“我虽然开一家小店子,是自己的房子,不要租金开销。一天赚多赚少,都是自己的。对吧,生意再小,也比种地好。我家的地也不少,近处的地,有水源的地,还得种起来,有收入的。远一些的,难种的地块,就放在那里。荒就荒吧,大家都这样的。谁还想靠种地发财?”

“老板,你们这边粮食价格怎么样?”

“老板,我们这里的大米这些售价,和市里差不多少,路远,稍微贵一点路费。像其他自产的杂粮,就卖不出钱来。如今呢,要是你用心种地,比如说玉米、红薯这边,抢先产出十天半个月,那还是有不错的价钱。这样也只能有几家人可挣到这样的钱,如果家家都种早产品种,一窝蜂地种植,又不值钱了。”

杨再新明白他说的意思,早熟早产的新鲜品,提早卖给人们尝新,价格上可提起来。比如玉米,最早产出的,每一个棒子可卖到三元甚至五元,但随着其他人家的玉米也产出了,一个玉米棒子,一元钱一个也少有人买。

红薯也是如此,提前挖出来,每斤可卖三元两元店,到后来大家种的都产出了,一元一斤都难以卖出。对这些作物,人们主要还是尝新,而不是作为主食,消费的渠道与人群少,自然没有什么销路和市场。

像老玉米、红薯这些杂粮,在江上省这边主要是用于喂养的。但如今,自家喂养,也是难以收回成本,索性大家都不进行耕作、也不做喂养,打工拿到的钱,返回江上省来花销是比较合算的。

每一家外出打工的人家,都是这样精打细算,给家里赚钱来养活。

与老板说一阵,对小镇这边的情况有所了解,岭上县的大致情况与小镇这边差不多。山坡原本都是耕地,当初开荒的年代是在生产队学大寨,一直延伸到承包土地到户,是十几年前才开始出现土地不耕作而荒芜。

老刘亲自掌勺,炒出来的菜自然很到味。杨再新和老刘坐下,请老板一起吃饭,老板笑着推辞。彼此之间,笑呵呵地说着如今小镇的情况,说岭上县的经济该如何发展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