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清抵在门上的手慢慢拢成拳,“你讲得对。是我逾矩了。”
“二哥。”她的低唤那么无奈、无力。
“再让我抱一会儿罢。”
整个世界变得寂静,她感觉到颈窝微润的凉意。
支离破碎的不是她一个人。
她的一切都压在他心头,远比理想还要沉。
再次看见彼此的眸眼,他神色恢复如常,又是那个坚不可摧的,甚至有些寡情的二哥了。
事后,蒲郁向孙太太致歉,有意撮合却惹恼了吴先生。
孙太太是不相信的,但表面还是客气道:“小郁师傅,千万莫自责。你为了万霞尽心尽力,我要感谢你的。”
再没听孙太太说起万霞与吴先生的事,蒲郁以为孙家打消了这个念头。偶然却在别的太太的牌桌上听闻,二人游船、听戏,郎才女貌,或成佳话。
蒲郁笑着附和,旗袍底下的新伤隐隐作痛。
同一时间,独眼龙得到消息,藏匿烟馆的日本特务死于非命。
七月七号,爆发卢沟桥事变。天津各军请缨自卫抗战,将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日军迅速增兵,轰炸机无差别扫射乃至华界,屠杀平民。战力装备悬殊,张自忠将军率只手拿土枪乃至大刀的民兵死守不降。
天津危亡,情报部门骨干得到秘密指令,为扼杀日军三个月攻破、侵占中国的意图,不日将调遣中央军赴上海,开辟另一战场以延缓。
经济顾问指出,上海是全国经济命脉,要想在战时有充分的人力物资支持,必须保住国民经济,保住实业。
吴祖笼络工商界领袖,着手经办迁厂事宜。上海工厂数以千计,工人及其家人不可估量,迁至内□□川不仅耗财耗力,还要在不声张中耗心游说。
同时,吴祖清还负责部分反日特务活动,返于上海、南京。
可蒲郁晓得,二哥没有三头六臂。他不怎么睡眠,整日吸烟、喝咖啡,出现在人前却又清清爽爽,精神抖擞。
情报部门从各分站调大批人员赴上海,蒲郁作为负责人之一,暗中联络帮派线人,协助他们以合法身份潜入租界。
情报部门也急需武装力量,入前线刺探军情。大老板以别动组为基础,招入警校生、甚至帮派分子,扩建成百余人的组织。蒲郁是别动组骨干,又有扎实的潜伏身份,亦负责统筹人事,传递密保等工作。
八月十三号,淞沪会战爆发(亦称第二次淞沪抗战)。在日军援兵之前,中央军两个师奉命向日海军虹口基地进攻,中央空军亦飞赴协同作战。
前线浴血奋战,暗线出生入死。次日空战大捷。
无数难民哀嚎着涌向桥的另一边,有的死于空袭,有的死于踩踏,有的死于铁门前。行李在江河上漂泊,漫天纷飞的残骸染屑末成了红色。
好似听不见炮声的租界里,蒲郁衣食照常,交际照常。无人晓得她每困顿睡去,又在噩梦中惊醒。
战事愈演愈烈,日方在上海布下的耳目机构浮出水面。一间冠以“东亚”的俱乐部。蒲郁得到指示,策反该俱乐部中良心尚存的亲日分子,最大限度掌控日方的密谋。
蒲郁还没有做过主张,第一时间想找二哥商量。可二哥哪里得闲,何况,不能再给二哥增加负担了。
万事靠自己。
蒲郁心生一计,引诱俱乐部里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两位留日归来学子,让他们打着宣传日本的旗号,呼吁俱乐部成刊一份报纸,再向社会广招记者。
目的是让扮成记者的同事潜入,监视俱乐部。自然也会引来日方特务,一鸟二石。
蒲郁把方案交上去,得到大老板赞许。她立马去办,临到最后选人之际却犯难。
记者的履历得过日本人那一关,总局里各科菁英不在少数,可发表过文章的多面人材寥寥,选来选去只一位临时拎来的青年。情报分子向来多疑,蒲郁不能完全信任他。
时间不等人,蒲郁计划作另外的打算,却在众多履历里看见了熟悉的名字——路明。
喜忧参半,蒲郁亲自找到路记者面谈。他不像原来那样锋芒毕露,可还是向着无产阶级的理想主义者。他前来应招,便是为取材报道日方诡计蒲郁先引红色经典,后承诺给款项与官职,行招揽之道。路记者是个值得敬佩的人,始终不为多动。谈了许久,最后路记者方同意合作。
他道:“民族存亡之际,吾辈必将奋不顾身。”
网络布下,屡破情报。
可日军攻势猛烈,中央军由利转危,一再后撤。
震耳欲聋的轰响中,租界的假面簌簌抖落。
地在动,灯在晃。窗玻璃碎裂。
张记装满了女工与她们侥幸逃进租界的家人。余下的,还有在门前跪下哀求的陌生人,蒲郁不忍拒绝,带他们躲进沦为避难所的夏令配克大戏院。
“医生!还有没有医生!这个小孩需要立即做手术!”与女工们把带来的食物分发给难民时,蒲郁晃眼见角落的女童缠在腹部的衣片染血,而环抱着女童母亲早阖上了眼睛。
将女儿安全地带到这里来,已耗尽最后气力。
“先生,这里没有医生。”一位女工从饥饿抢食的人群里挤出来。
“护士……”蒲郁没说下去,一眼望去,护士也好,临时充当护工的也好,无暇分身。
人,哪里都是人;哭喊,哪里都是哭喊。
蒲郁数不清她杀了多少钉子和投日的官差,只恨会杀人的手,不能救人。
正是有处理伤口的经验,蒲郁更不敢擅自解开衣片去看女童的伤势。蒲郁落下一句,“等我回来。”抱起女童往外走。
女工们急得高呼,“先生!”
蒲郁冷静道:“你们留在这里,食物不够了等我回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