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北开加油站 第741节(2 / 2)

加入书签

巴扎村的这些村民,一个劲儿的夸陈牧,实在让他们觉得这有点假,好像事先就打好草稿,配合在一起似的。

因为这一点存疑,所以他们俩变着法子询问村子里的事情,也变着法子想要“拆穿”这些村民们“事先准备好”的说辞。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不管他们怎么问,不管他们问哪一个人,村民们嘴里的话儿居然都能够做到内容自洽、逻辑合理、前后呼应……一点破绽都没有。

两个人问了一会儿后,实在没什么好闻了,只能停下了这种“无聊”的行文。

从镜头前下来后,主持人和柳曼青相互对视了一眼,心底的疑惑一点也没有得到解答,反而更加闹心了。

他们实在很想知道,村民们这样的表现究竟是自发的,还是事先安排好的。

如果是事先安排好的,那必定是花了大心思的,否则不可能让那么多人的说法都一致,而且让他们两人问不出哪怕一丁点的问题。

如果是自发的,那就震撼人了。

说明陈牧真的在这片荒漠做了许多好事,使得他的“威望”极高,很得“人心”。

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他们见过的人和事远比普通人要多,当然见过一些人,为家乡或者工作所在地方的老百姓做出巨大贡献,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衷心支持和热烈拥戴的。

可那样的人,一般年纪都比较大,都是因为长年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威望”。

像陈牧这么年轻的人,就得到这么多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倒是他们从没见过的。

而且,他们都看过陈牧的背景资料,知道他是一名辍学大学生,因为父母的意外去世来到了这么一个地方。

然后在这里从事育苗事业,渐渐把生意做了起来。

当然,他们也在背景资料中了解到,陈牧在望西省和疆齐省都搞起了所谓的农民合作种树项目,无偿支援农民种树。

这个项目非常成功,尤其在望西省的北棹口一带,已经成了国家专门发文件高度赞扬的项目。

各种官媒报章杂志,纷纷发文介绍、夸赞,总之声势很大,非常成功。

可是这些事情,节目组的众人和柳曼青都是从纸面上了解到的,并没有亲身感受过。

所以这么乍一来就听到那么多人对陈牧进行“吹捧”,实在让他们有些意外,也有些接受不过来。

也正因为如,他们才会心中存疑,一直想找找茬儿。

晚上的时候,众人就住在巴扎村。

现在巴扎村附近,也建起了十栋民宿,虽然并不算多,也没办法让节目组的众人都住下,不过几个主创倒是可以住进去了,环境非常不错。

至于节目组其他人,则分别住在村民们的家里,就当是接待农家乐的客人了。

陈牧当然不会住民宿,他第一时间就被贾马勒老人拉到了家里,给他做羊汤,请他吃羊肉手抓饭。

晚上,民宿里。

制作人和导演正坐在电脑前,回看今天拍摄到的所有素材。

这是他们的工作流程,每日下来,必须把所有的东西回放一遍,查缺补漏,做赛后检讨。

看看有什么是没有拍好的,第二天可以补拍一下。

看看哪里拍得不好,以后要注意。

还有就是看看有什么地方是拍得好的、有意思的,可以抓住深挖。

总而言之,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工作。

看视频的同时,他们还会聆听所有的音频素材。

他们把不同的麦采集到的音频存放在不同的频道,随时可以合在一起,也随时可以拆分。

正好,他们听到陈牧跑过去质问贾马勒老人那一段对话,两个人都忍不住微笑了起来。

相互对视一眼,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底的心意。

这一瞬间,两个大老爷们,就很有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特别基。

“这一段一定要放进去,肯定很有意思。”

刘万钧开口就说。

他是制作人,虽然总管全组,可是节目拍摄的一些事情,他还是得尊重导演的意见。

导演点点头:“我们可以用一些字幕或者特效强调一下主持人和柳老师的疑惑,然后再插入这一段,因为会特别有说服力,也特别有意思。”

一瞬间,两个人就达成了协议,把这一段“记”下来,准备回头剪辑的时候,要重点关注,看怎么样能把这件事情有意思的点弄出来。

两个人正弄着的时候,房门突然被敲响了。

刘万钧过去打开门,发现门前是主持人和柳曼青。

“你们怎么来了?”

刘万钧怔了一怔,张口问道。

女主持人道:“我和柳老师今天拍摄下来,心里有点疑惑,想过来问问你们,弄清楚。”

两个上镜的节目主创过来找制作人和导演……

这情景让人忍不住一下子就想到了“潜规则”三个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