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饿也知道这个道理,若是按照本土的经验来治理,就是跑也能跑死这帮人了。
“嗯,等朕回到洛阳之后就会着手安排这件事情!”王不饿直接答应了下来。
人手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哪怕时间拖的长一些也没关系。
无非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罢了,依靠现在大汉在西域的影响力,一两年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至于驻军,短时间内是不会撤回去的。
哪怕这一仗打赢了,在这里也至少会保留二十万的军队的。
这就是军队职业化的好处了。
对于士兵们来说,反正役期是五年,在军营也好,在外面也好,五年之内他们是回不了家的。
加上之前已经在军营待了几年,也都习惯了这种远离家乡的日子了,所以在哪都是一样的。
而古往今来,在西域这个问题上,汉人为什么总是会在控制一段时间之后就逐渐的失去了在这里的影响力了呢?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驻军的问题上。
以前的徭役制,每个人每年的役期都是定死的,人出来的久了,家里的田地就荒废了,就连戍边都会让人怨气连天的。
后来唐朝的府兵制,虽然前期保证了战斗力,但是整个唐朝都没有彻底解决军队远征这个问题。
虽然后期唐朝只在西域驻扎了三万军队就控制了整个西域,但兵力还是太少了。
只能做到维持,而做不到更近一步的影响。
而王不饿之前执行的军队职业化,其实也是在为军队远征做准备的。
当然,同样是军队职业化的宋朝,那完全就是个奇葩。
拿着最高的军饷,用着最先进的装备,打着最怂的仗。
其实这件事情也不能怪士兵不努力,要怪就只能去怪朝廷的政策太奇葩。
文官集团牢牢的压制了武将集团,重文轻武,外行指挥内行,而文官又只顾着捞好处,其他的都是得过且过。
吃空饷,克扣军饷,甚至对装备都动起了手脚,这样的军队,岂能不败?
所以说,王不饿推行的军队职业化,和宋朝的军队职业化,完全就是两个概念,最起码这里没有轻视军队,将军是能够做主的,仗怎么打,将军说的算,文人在这上面最多也就只有插嘴说一句我要达到什么目的而已。
接下来王不饿又了解了一些关于西域的一些具体情况,民风民俗什么的。
整体了解下来之后,发现现在的西域其实也就那样。
整体来说,落后大汉怎么着也得一百年靠上了。
农业不用说了,没有大汉带来的技术,他们还在刀耕火种呢。
而且种植的方式也极其的懒惰,种子扔下去就懒的管了。
没错,就是直接撒下去的那种,连掩埋都懒的掩埋一下的,不少种子都被飞禽给叼走了。
种下之后就更懒的理会了,完全就是看脸吃饭。
所以,虽然南边是靠着耕种为生的,但是他们的收入依旧不能有所保障。
还是要靠放牧来补贴生活的。
之所以要跟北边的几个行国区分开,是因为南边这些是有固定居所的,放牧也只是在居所周围放牧。
而行国就是没有固定居所,哪里的牧草肥沃,他们就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