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贝听得很是认真,可中间隔着一个多余的喻幸,让她不得不频频贴过去,浅浅的墨香,从他身上淡而持久地散发出来,神不知鬼不觉地分走她的神思。
喻幸会软笔书法,他写着一手极漂亮老道的行楷。
如果说见字如面,她和喻幸第一次“见面”,其实是在比七年前更早的时候。
庞贝十四岁生日那天,庞中林飞东欧回不来,只让人送了一颗蓝宝石给她,妈妈更是不着家——她经常不在家,也不在乎庞贝的生日。
再热烈的生日宴会,没有家人相伴,一定是残缺的。
庞贝记忆犹新,十四岁的生日过得很寂寞。
大概是心血来潮,庞贝捐了一天的零花钱出去,随便选了一个高考毕业生支助。
受助的那人,就是喻幸。
钱捐也就捐了,于庞贝而言,和去商 场消费一个玩偶没有区别。
可她没想到,居然会收到感谢信。
支助中心转寄了一封信给庞贝。
这封信堆在她多且杂乱的快递里,如果不是封面漂亮得像印刷上去的字体吸引了她,她大概都要错过了。
信件内容十分简洁,结尾处力透纸背的“谢谢您”三个字,透着写信者十分克制的情绪,让她印象深刻。
后来和喻幸在一起,庞贝确信自己的初印象没脑补错。
他就是内敛而克制的人,几乎不生气,几乎没有欲望,几乎没有缺点,完美冷漠得像个纸片人。
如若不是家道中落,她恐怕会一直稀里糊涂地沉溺在这段,伴侣看似完美的单箭头恋情里。
李治国的手机铃声,打断了庞贝乱飞的思绪,她恍然回神,才发现自己此时离喻幸太近了。
庞贝拉开与喻幸的距离,重新看戏台。
喻幸趁着李治国靠墙边接电话的功夫,交握的双手,放在交叠的双腿上,忽然压低声音问道:“刚在想什么?”
庞贝抿了抿唇,没说话。
她总不能说:我刚才在想你。
李治国的电话里传来小孩儿的大哭声,他焦急地站起来,冲那头说:“你先带小宝去医院,我马上回来!”
喻幸等李治国挂了电话,表情严肃地关心道:“李老师,怎么了?”
李治国收起电话,很慌张:“孩子呛着了,要送医院,我得赶紧去一趟。”
庞贝连忙站起来说:“没事,您先回。”
喻幸也起身问道:“用不用我陪您去?”
李治国摆手:“不用,我车在外面,萧山的路你还没我熟,我自己去就行了。”
喻幸点一点头。
李治国心里到底觉得抱歉,又想起前些时上了热搜的社会新闻,交代喻幸:“小喻啊,麻烦你帮我送一下人。”
喻幸自然答应。
李治国怕庞贝多想,安抚她:“你放心,喻总和别人不一样,他是正经人。”
再来不及多说,匆匆忙忙走了。
包间里就只剩下庞贝和喻幸。
李治国不在,这戏是没得看了。
庞贝看着喻幸,没打算再坐,喻幸却又坐下去,还调整好身边座椅的角度,修长的手指扶在椅背上,一本正经地问:“你难道要站着看?”
庞贝一动不动。
她不想看了。
喻幸看着戏台子,语气很公事公办:“来都来了,别浪费票。该看什么就看什么。”
庞贝还在犹豫。
喻幸头也不回地说:“李老师非常喜欢这出戏,回头问你看了什么,你准备说你没看?”
……行吧。
喻幸说的对,如果事后李治国问起来,她也不至于答不上话。
庞贝坐在他身边,开始看戏。
半出戏过去,喻幸一言不发。
庞贝渐渐放下戒备,全身心投入戏中,有时堂下喝彩,她一个外行十分茫然,喻幸还能为她解答。
不知不觉中,两人的袖子都快挨在一起。
庞贝发现后,有意往旁边挪了挪。
这出戏终于结束。
庞贝轻松起身,准备离场,她 礼貌地打声招呼:“喻总,我不方便和您同行,先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