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辨认出来了,而且不由自主为之欢欣。他认出来她说的是什么了!
她是谁,哪儿来的孩子,怎么那么好看,而且……而且那么干净?他怔怔地想,他从没见过这么干净的人。
太干净了。
在他短短的十二年生命里,他见过很多色彩:永康城外贫穷的灰色与黑色、天空的湛蓝与阴沉、霞光的绚丽、植物深浅的绿、花的很多种色彩……
但他从没见过一个人,同时是乌黑的、雪白的、浅粉色的,每一样还都那么干净纯粹,连身上乱糟糟的树叶和泥土,也变得干净起来。
想要――他强烈地意识到,他想要那个孩子。
他想把她带回去,端端正正地摆在房间最中间。她最好别动,也别有任何改变,所以得杀了她……
他手指屈伸、伸屈。
……不,现在还不行。他舔了舔干渴的嘴角,又用力咬住嘴唇,指尖也狠狠掐进掌心。现在还不行,不是现在,因为他还不够强。众目睽睽之下不好动手,起码得等人少的时候。
就在他暗自沉思时,却听见一点细微的断裂声。
他反应的速度比自己想象的更快。几乎是在他意识到的同时,他已经扑了上去;那个小娃娃抱着一根香樟树枝,重重地砸在了他手上。
咔嚓。
他清楚地听见了这个声音,而且清楚地明白,这是他自己手臂断掉的声音。
――阿沐!
――太子殿下!
――殿下!
人们齐刷刷尖叫起来,很多人扑过来,七手八脚地把他们扶起来。其实主要是扶小孩儿,他是顺带的。
吵死了,烦得很,想都杀了。被迫分离让他很烦躁,为了缓解心中沸腾的杀意和戾气,他只能一眨不眨地盯着那边的小孩儿;她正被围着嘘寒问暖,连太后也是训斥了几句,就绷不住地搂着她,心疼地问个不停,俨然是溺爱的情状。
但她靠在太后的怀里,却回头看他。他们对视着。
“喂,”他不觉开口,“你就是阿沐?”
那个太子,未来的皇帝?那可麻烦了。杀起来很麻烦,就算成功杀了,也很难带走。他心情阴沉起来,还带着对自己的怒火:果然还是太弱了!现在的他,既不能夺取这座色彩明亮的宫殿,也不能把这个小娃娃做成傀儡,摆着看一辈子。
阿沐却瞪他:“你说什么?你怎么这么无礼?”
他正要回答,却见太后轻轻一拍那小孩儿,说:“人家刚刚救了你。那是定海王的后人,不久后也会接受朝廷册封,他叫姜月章,你得叫他皇叔。”
阿沐皱起小小的眉毛,严肃地看了太后一眼,很快又扭过脸来盯着他。
“皇祖母,你的人都没找到孤,这个人却知道孤在树上,肯定有问题。”她忽然说。
姜月章看见,太后立即瞥了他一眼,但他那时还不能分清太后的表情。他只知道,太后又拍了拍阿沐,温和却干脆地说:“阿沐,你要叫‘皇叔’。月章刚从民间被寻回,还未读书学礼,以后他会和你一同上课,你不准欺负人家。”
“啊……”
六岁的小阿沐愣了一下,粉雕玉琢的小脸先是皱了一下,然后变得软乎乎的。她显然犹豫起来,而且仔细想了想,才离开太后的怀抱,朝他走过来。
宫人正在简单给他包扎,等待太医来处理断掉的手臂。他坐在别人搬来的凳子上,看她一步步走过来。
“……皇叔。”她纠结着,还是别扭地叫了一句,“你刚从外面回来吗?”
他点点头,继续盯着她。
阿沐看了看他的手臂,说:“好吧,那孤暂时不计较你失礼的事。还有,虽然孤认为影卫也能接住孤,但既然皇叔为孤断了手,孤还是领你这个情,谢谢你救了孤。”
姜月章听完,淡淡问:“你‘孤’来‘孤’去的,是属青蛙么?”
――噗嗤。
居然是太后笑出了声。
阿沐瞪大了眼睛,继而气得眼睛鼓鼓,结巴道:“你,你……!”
他感受到了一种恶作剧的快乐,故意说:“阿沐现在更像青蛙了。”
“你你你……!”
六岁的小阿沐尚且没有后来的伶牙俐齿,也没有那副颐指气使、骄傲得意的气势;小时候的她,更像一个软乎乎的、很好欺负的大布娃娃。
太后没有开口,自然也没有别的人来阻止他欺负阿沐。“大布娃娃”自己似乎也没有要求援的意思;她只是又看了看他垂下的手,板起一张幼嫩的脸,自以为威严地说:“念在皇叔救了孤……孤的份上,孤暂且不和你计较。”
她似乎犹豫了一下还要不要冒着被嘲笑成青蛙的风险,但终究坚持使用了那个称孤道寡的自称。
这时候,太后才开口说:“好了阿沐,太医来了。别折腾你皇叔,你过来,你读书读到树上去的事,还得跟哀家说道说道。”
阿沐顿时露出可怜巴巴的神色,但又立即撑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她不再看他,扭身走开了。
他也强迫自己低下头,只盯着指尖。现在他暂时无力控制指尖屈伸,但这反而更令他听见内心的骚动。他想:真想把她变成一个漂亮干净、永远不会改变的傀儡。
这世上的生命,漂亮的不多。所以对于极少数让他一眼看中的,他更渴望令他们全都凝固成永恒。
阿沐是他相中的最好的一个,所以他会有耐心,他不急。他反复告诫自己:不急,那一天会来的。
姜月章很早就发现,但凡自己想做什么事,就没有他学不会的。
从那之后,他在明珠宫住下,距离阿沐不远,其实就是相邻的宫殿。听说太后本想将他们放在一个院子里,是阿沐自己闹脾气不干,才作罢。
她似乎不太喜欢他。
但她不得不跟他一起上课,因为这是太后的意思。上课的地点就在他们初遇的三层木楼里,门口挂了牌匾;很快姜月章就能认全字,知道牌匾上写的是“殷鉴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