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7章(1 / 1)

加入书签

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那些心脏功能不太好的病人,医生总是提醒要格外注意情绪上的波动,尤其要忌讳各种大悲大喜的原因。

因为人的情绪起伏,很多时候往往都是与身体反应相互挂钩的。

对于身体健康的正常人来说,因为情绪影响到身体健康的可能性还比较小,但是对于那些原本身体就不算健康的病人来说,哪怕只是一点点不良影响,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就比如说,《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情况,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长时间负面心情的影响,硬生生把一点小疾病拖到了药石无救的程度,最终拖垮了自己。

再比如说,现代一些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病人,那更是犹如玻璃娃娃一样,受不起任何的磕碰或惊吓,甚至要时刻注意保持情绪平淡,稍微激烈一点的情绪都不能产生。

从这些方面就不难看出,个人情绪的变化对身体所造成的种种影响,确实是有些道理的。

虽然这种影响性可能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夸张,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再加上医学界一向奉行的严谨态度,哪怕这种影响性仅仅只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那么渺小,也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医学发展的进一步完善,有关医疗职业的种种硬性和软性规则也在逐年变得更加细致和规范。

医生在从业时间里,不仅要负责对病人身体的治疗,渐渐的也开始重视对病人心理方面的维护和开导,像前几年那样,医生只负责治病救人、完全不管病人其他事宜的高冷态度,在近几年里逐渐受到医疗人/权的抵制,从而也变得越来越稀少。

越是对自己的职业抱有强烈责任心的医生,在治疗手中的病人时,不仅仅只是对病人身体疾病的治疗,也会时刻注意在治疗过程中病人本身的心理变化,防止病人出现抑郁、心理抗拒等等问题。

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轻松愉快、积极配合的心态,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几乎已经成为了医疗工作者的另一种职责。

因为这样良好的心态,不仅对病人本身的病情有好处,同样也对医生展开的治疗工作有好处,几乎就是双赢的。

而反过来说,如果医生完全不关注自己病人的心理情况,只是抱着一种公事公办的态度来进行治疗,虽然挑不出什么错,但是却难免会让病人感到冷漠和排斥,甚至是心理不舒服。

当然了。

绝大多数正常的病人或许不会怎么样,哪怕再不喜欢医生这种冷冰冰态度,也不会做出什么偏激的事情来,顶多也就是心里腹诽几句罢了。

但如果运气不好……

遇上的病人恰好是那种心理脆弱敏感,亦或者是暴躁易怒的类型,那问题可就大了……

医生没摸清楚病人的性格,就摆着一张冷冰冰的、公事公办的脸走上去,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触犯到这两种病人的心理雷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