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名将出动(2 / 2)
巡抚朱大典几乎是三天一小闹,就是要洪承畴离开,洪承寿也不断的找朱大典他的麻烦,就是希望他提供更多的粮草。
人家这是神仙打架,他这些小神们可是不想去招惹,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听从’朱大典的命令,四处去剿匪,三月之内,剿灭凤阳府境内所有的土匪流寇。
其实并不是他想去听朱大典的话,而是他根本不想掺和朱大典与洪承畴之间的斗争。
他参与这些上层斗争,能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他四处出兵剿灭土匪流寇,要知道凤阳府经过了流寇的肆虐以后,许多地方的权力架构已经被摧毁了,已经形形成了权力真空,他现在派兵过去正式接管权力真空的时候,至少他可以安排大量的官位和位置,为手下们都谋得了好差事。
凭着刘布的威势,他想讨要一些官位,任命一些人员,还是没有问题的,即使是巡抚朱大典也要给他几分薄面,当地权贵和乡绅们也必须给他几分面子,只要他刘布吃相不是很难看,大家都得给他点面子,因为他已经成为了地方的巨头了,不可能连一个酸枣都不给他吃。
要知道刘布他可是凭着军队强势上位的,这可不是银样蜡枪头,地方的权贵和乡绅们不可能无视他们,只给他们一些残羹剩饭,像刘布这些这么强势的人物,连张献忠的流寇大军都让他们剿灭了,打败了天下最有名的强人,这可不是一个容易捏的软柿子,你不给他好处,多半会令大家鸡飞蛋打。
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刘布他吃相不是很难看,都会获得他想要的东西,获得这么大的一片地方,可是令他手下的势力迅速的扩大,许多他刘家的家丁、士兵、仆人们都他被他任命为官员,摇身一变,成为了乡绅官员。
正是因为有这些好处在,刘布他才不会留在凤阳城内,而是率领他的部队四处去剿匪,追杀流寇,只要把凤阳府内的流寇都给剿灭了,他就会赢得地方乡亲们的支持,赢得大家的好感,就可以在这里坐地发财了。
凤阳刚刚才经过了惨烈的灾难,皇帝对此都是害怕不已,他绝对不会允许凤阳府再次出事,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他是不可能调遣刘布的部队离开的,因为让刘布在此镇守,就是确保凤阳平安无事最好的方法,不单止皇帝是这么想的,就连朝中的文武百官都是这么想的。
这也与刘家暗中遣人进行活动,那就是造势,有刘布坐镇,凤阳才稳如泰山,如果刘布不在,凤阳就位于危难中,所以就造成一种形夯,那就是谁建议调走刘布,谁就必须为凤阳的安危负责,谁敢负这样子的责?
而曹文诏他出征了以后,也迅速地获得了成绩,他可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一旦出征以后,就全力以赴,毫不留手。
曹文诏率领精兵,孤军深入,连夜深入,追上流寇主力,冲向了河南连营数十里的流寇,在商州,金岭川连续获得胜利。
特别是在金岭川,遇到了流寇老营,数万家属营区,曹文诏也是一个不放,全部杀死,曹文诏亲率精锐骑兵直冲而上,但闻妇女儿稚号泣,声震山谷,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血洗。
大明爆发了大规模的流寇叛乱,其源头主要在西北,而西北为什么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原因很简单,大规模的灾荒,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四年,西北地区年年大旱,没有一年好过。没有粮食吃,饥荒便接踵而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大明朝廷就没想到要赈灾救济西北地区吗?肯定想过,但是朝廷没钱,不是没有收入,是没钱,因为当时通用货币是白银,但是明朝政府的白银非常有限。
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喜欢真金白银,白银拿到手上,却不舍得用,而是放在家里存着或者溶掉做成雕塑,提升档次,而大明经济并没有萧条,市场经济反而越来越发达,大家都用白银,自然用一次就少一次,到了这些年,政府手里面的白银越来越少了,人称银祸。
接着也有罕见的小冰河时期,温度异常,西北地区大旱,导致粮食减产,饥荒接踵而至。朝廷没有白银赈灾救济,于是当地百姓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有造反,自然就有镇压。一般来说,一个朝代到后期,能打的武将是越来越少。
不过在现在,恰恰相反,能打的是越来越多,天下闻名的就有袁承焕、洪承畴、曹文诏,陈奇瑜、卢象升、孙传庭等人,但是如果论当时第一勇将,无疑是曹文诏。
当时在民间还流传一句话,“军中有一曹,流贼闻之心胆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