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华尚不知道沈采萱心中的小算盘,但他确实非常惦念伯父伯母,也想要借此机会探望二老。
“探望你伯祖父一家?嗯,那敢情好啊!”沈世华话音一转,面露难色,“可是,我只知道你伯祖父一家搬来了府城,却不晓得他们一家具体搬到了哪儿。府城那么大,人海茫茫,咱又人生地不熟的,要找出一户人家,谈何容易?”
苏氏忙道:“不用找不用找,我知道他们一家如今住在哪儿,明儿个直接上门就行!”
原来,前些日子,苏氏遵循沈采萱的指示,借故前往杨家,趁机接近孙婆子,向她打听严氏给沈采薇张罗的那门亲事的底细。
结果,相关底细没打听出来多少,杂七杂八的小道消息倒是听了不少。
这其中,就有关于沈寿山一家的消息。
据说,几个月前,村里的一对老夫妻跑去府城探亲,在府城的北门附近偶遇林氏。
当年,林氏住在望山村的时候,与这对老夫妻是邻居,关系相当不错。
他乡遇故知,林氏喜出望外,热络的寒暄一番过后,不仅问起了沈寿海一家的近况,还主动说出她家现在的住址,让这对老夫妻有空过来坐坐。
昌吉巷,这就是沈寿山家的所在。
翌日一早,用过早饭之后,沈采萱一家便准备出发前往昌吉巷。
至于郑永维,沈采萱让他留在客栈里休息,或是出去逛逛街,可他死活不乐意,非要跟过去。
没奈何,沈采萱一家只得捎上了他。
沈采萱一行人投宿的客栈位于城东,而昌吉巷位于城北,两地隔了大半个城。
而且,城东的路况还算不错,可到了城北,很多地方的道路都坑坑洼洼,那叫一个不好走哇。
即便乘坐马车,也花费了将近两个时辰,方才抵达昌吉巷。
颠簸了那么久,人都快散架了,却不想,吃了个闭门羹。
“昌吉巷倒数第三家,门前有棵大槐树……”苏氏望着门前那棵亭亭如盖、枝繁叶茂的槐树,不禁诧异道,“没错呀,应该就是这儿。咦,大白天的,家里怎么一个人都没有?这是去哪儿了吗?”
郑永维道:“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向左邻右舍打听一下就晓得了。”
说罢,郑永维转身就跑去敲隔壁人家的门。
虽然郑永维读书不行,胸无点墨,但他却长着一张斯文俊秀的脸,看上去颇有几分儒雅之气,很容易让对方卸下心防,对他产生好感。
这不,隔壁人家出来开门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平日里小姑娘看到一个陌生少年突然来到自家门前,必定会暗暗防备着,可是今日,小姑娘看着郑永维那张笑靥如花的脸,怎么也生不出提防之心,郑永维问她什么,她就答什么,而且问一答十,配合极了。
很快,郑永维就问出了她家隔壁那户人家的情况。
没错,隔壁就是沈寿山家,住着一家五口——沈寿山夫妇、沈月如夫妇以及他们之间的女儿。
不过他们家没人,确切的说,街坊邻居至少大半个月没有看见他们一家人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