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2 / 2)

加入书签

惊鸿一瞥间,依稀可见这是个体量瘦长,高鼻薄唇,长相清峻的熟男,黑发黑眼珠,窄下巴,修眉微蹙。

他气质虽然看起来有点儿冷,但眉眼平和,似含浩然正气,

画得身形一似真松树,癯长老刚,蛟龙来宿,寒尽不知年。

张幼双收回了心思,正准备继续挑书。

不幸的是,甭管她看中了什么!都被这位仁兄给提前挑走了!

许是她个头比较矮,男人也没看见她,他在书柜前顿了顿,将手上一本书给塞了回去。

等他走后,张幼双好奇地踱步到了书柜前,蹦跶了一下,把书拿了下来。

竟然是上回她没有借到的《四书析疑》。

翻开一看,除却原作之外,这书页上还多了许多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写得极为工整,以朱笔在空白处作了批注和圈点。

这是一手极为遒劲有力的好字,骨峻挺拔,一笔一划,一撇一捺,力透纸背,筋骨俱全。

张幼双合上书,茫然地眨眨眼。

呃……这是刚刚那位写的??

还是那位冷酷无情,头也不抬,运笔如飞的小哥。

小哥头也不抬:“这回借的是……”

“还有《四书析疑》?”

“对,”张幼双用力地点点头,“还有《四书析疑》!”

一回到家,张幼双迫不及待地就摊开了《四书析疑》,一字一句地扫了过去,眼睛亮晶晶的。

她有一种预感,她这回捡到宝了!

刚刚在藏书楼的时候没时间细看,如今细看这手字有点儿像俞巨巨写的啊……

再往后一看,张幼双的眉头就忍不住皱了起来。

这本《四书析疑》简直是错误连篇,误人子弟。

可能那位不知名的巨巨也是这么想的,在书页空白中俱都用朱批作了纠正和批注。

行笔雄健奇诡,古拙有力,参以灵妙俊秀,更显峥嵘变化。朱批所用的言语平实工炼,毫无浮躁气,几乎详尽地列出了前人注解,佐以个人观点略作补充。

能将各种推理方式进行熟练而灵活的运用,考据翔实。

就比如眼前这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学则不固”的“固”历来有歧义。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试译为:“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能威严。能向学,可不固陋。”

《十三经注疏》邢昺收录有二:其一是孔安国注:固,蔽也。当学先王之道,以至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

其二为“坚固”义,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这也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所取的观点。

“固蔽”和“坚固”这二义均为常训,总而言之,对于“学则不固”的解释,无外乎这两种。

这位不知名的巨巨明显是“固陋”派的。还顺手引《左传·定公十年》《孟子·告子下》《礼记·哀公问》的原句佐证。

这是直接反对朱熹巨巨的解释啊!!

与钱穆先生一样,这位巨巨认为这“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非止钱穆先生,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议注》中明显也是赞成“固陋”这个观点的,将“不重则不威”和“学则不固”视为并列关系,认为这几句话分指五件事。

若是将“固”解释成了坚固,就变成了“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成了递进的因果关系。

此处又引《论语》中各种例子来证明,“则”多用于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除了对“学则不固”的疑义进行了辨析之外,又对其后“无友不如己者”的疑义同样进行了辨析。

这样一句一句看下去,看得张幼双几乎入了迷,浑身热血沸腾,忍不住埋头各种记笔记,差点儿就犯了她爹张廷芳的老毛病,倒上一杯酒,佐酒夜读。

看到正嗨皮之处,再往后一翻,后半本却是一片空白。

张幼双愣了一下,这才回过神来。

难道那位不知名的巨巨只批注了前半本就到了还书时限吗?

恋恋不舍地合上了眼前这本《四书析疑》,张幼双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还有点儿意犹未尽。

都是这位不知名巨巨的锅,她现在完全睡不着了。

张幼双热血沸腾,心情激昂。

忍不住站起身,将椅子一推,打开窗,仰头望向了这天上的一轮朗月。

斜月静婵娟,灯暗玉虫偏。

晚风细细,花香如熏。

张幼双鬼使神差地伸出手,五指合拢,拢入了一剪的月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