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2 / 2)

加入书签

这边厂子分南北两片,路北挨着413所的是主厂区,南区这边除了一个研发室外,还有其他厂房在建,因为八月份天气太热,施工暂时停止,等到九月中旬再开工。

到底是有个研发室在这边,里面有不少贵重的机器设备,护厂队在这边留了人守着,白天倒不用担心,主要是晚上需要留人巡视看守。

值了夜班的俩人瞧着那一大兜喜糖有点懵,这咋还要老韩分发?

不都是新人发喜糖吗?

“你不觉得忘了点什么吗?”

“什么?”

陶永安:“……我难道不值得一块喜糖吗?”战友啊,兄弟啊!

一块糖都没有吗?

“哪能啊。”阮文从她的小挎包里拿出一网兜的糖,“什么味的都有,够哥们吧?”

这下陶永安满意了。

……

中午的时候,陈主任来这边找阮文。

瞧着阮文脸色不太好,陈主任脸色有点沉,“年轻人也要注意身体。”虽说新婚正是浓情蜜意的时候,但也得节制啊。

阮文觉得这误会闹大了,她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是我来例假了,不太舒服。”

陈主任:“……那正好,刚才老涂打电话跟我说,有几样食材得从东北那边捎过来,怕是得耽误几天,你说把时间定在下周末怎么样?”

这些天,阮文都被先斩后奏习惯了,以至于听到陈主任把请酒的事情都安排妥当,她竟然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这件事你可不能拒绝,老涂一直觉得欠了你好些人情,好不容易有机会帮你做点事,你怎么也得给他这个机会吧?”

“那行吧,就厂子里和研究所两边热闹下。”

“到时候记得请一下你们学校的领导,还有黄主任也请一下。你说寒假办婚礼,是想着和你那些同学朋友庆祝,到时候可以去首都在家里和你姑姑他们一起弄,这边先请齐全了。

“那行。”阮文爽快的应下,“就麻烦您和涂所长帮我操持了。”

其实阮文就是偷懒,她多少有些怕麻烦的嫌疑,如今有人帮忙处理这事,倒是省了她的事情了,本来婚礼的事情她也是打算交给阮姑姑来主持,自己只需要负责出钱以及美美美就完事了。

如今有陈主任和涂所长代劳,阮文感激不尽。

请酒的事情刚开始张罗,到底要用那几道菜其实也还没定下来,陈主任过来跟阮文知会一声,“你忙,我先回去了。”

看着离去的人,阮文忽的有种错觉,仿佛这请酒和她关系也没那么大。

就像是所有的节日都会成为购物节一样,她和谢蓟生结婚,也不过是大家吃吃喝喝的理由而已。

阮文下意识地看向了陶永安,“你喜欢大家一块吃吃喝喝吗?”

“喜欢啊,人多热闹。”

陶永安最喜欢热闹了。

“那你说,要是咱们厂里每个月设一个日子,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怎么样啊?”

阮文觉得这有点冲动了,“我胡乱说的,你别……”

“别介啊,我觉得挺好的。”陶永安很是认真地跟阮文讨论这个问题,“把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不挺好的吗?之前永晴跟我说过,别看你们厂里开的工资高,可有的员工也舍不得买块肉吃,还有的直接把钱交给爹娘,也没啥钱。你要是厂里头出头,带着大家改善伙食,还能团结工人们,我觉得挺好的。”

阮文早前是棉厂会计,自然知道工资和家庭的牵扯有多密不可分。

“再说了,厂里的食堂也有食堂,大不了到时候请几个厨子过来帮个忙,从账面上走一些开支,也不算什么。吃你嘴短,大家都想来你厂子里上班,回头厂子再扩大生产规模,想招人不就简单多了?”

阮文点了点头,“那行,这件事你去跟陈主任和永晴商量吧。”

“怎么,不敢去,怕人取笑你这个新娘子啊?”陶永安贱兮兮的打趣了一句,他去找能当家做主的商量去了。

这种热闹事,陶永安向来喜欢参与其中。

阮文看着跑得飞快的人,她很是无奈地摇头,小谢同志还说要她指挥陶永安做实验,指挥什么啊,跑得比谁都快。

……

机械系办公楼。

几个老教授像是三司会审一般,不断的向谢蓟生抛出问题。

“引进国外的生产线不行,可如果不引进国外设备,银行不贷款给你,你拿什么搞研发,就算是自己搞设备,那也得用钱吧。”

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看着坐在那里的年轻人,“小谢老师,你倒说说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知道你是清华毕业的,关系众多,可以找你的同学们,凭借着人情能低价搞到一些设备,可大部分人没你这个关系人脉,他们该怎么支持国产的机器,支持咱们的自主研发?”

原本老教授是打算给谢蓟生做培训的,但很快他们改变了主意。

谢蓟生的基本功很扎实,不管是机械结构图纸还是原理,他都熟练掌握。甚至还有着相当不错的动手能力,在首都机场那段时间都成为了他丰富自己的宝贵经历。

培训变成了辩论,工科老教授们虽不是舌灿如莲,但说起专业内的事情,那也一个个有话说。

“几年前,一个青年学生在高考之前,组织了一帮人深夜里复习,最后这群备考者,算上青年学生自己一共有十三人被大学录取,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她又是组织了一群学生学习。”谢蓟生顿了段,“这次不再是五十人,而是将近三百人,最终从这个小县城里走出了几十位大学生。这些学生如今还没有毕业,即将返回校园继续接受教育。等到明年,后年这些学生们会步出校园,走向社会,成为国家的一颗螺丝钉。”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不过就是几十个学生,这不算什么。也有人问过她,为什么这么做,不怕给自己增加压力吗?高考录取的人就那么多,多一个人被录取这就意味着你上大学的几率会降低一些。”

房间里很是安静,老教授们似乎都屏住了呼吸。

“时间再回到二十多年前,留学海外的学者们放弃优渥的待遇回国。如果我们再往前看,再往前走二三十年,我们会看到,那些前辈们就为了一点希望和光明奋不顾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