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2 / 2)

加入书签

又有人议论:“啊呀,怎么这次是崔夫人主持考试?”

“她最严厉了。”

崔夫人显然耳力十分好,她似乎也听到了这议论声,眼睛直直地朝那些议论她的人看去,又朝周围扫视了一圈。

很快,人群由点及面,站在书院周围的三、四百人很快都闭了嘴,场面一下子安静下来。

崔夫人这才开口道:“考试的鱼贯而入,闲杂人等请在外面等候。”

说着,她转身就带着婆子进门去了。

大门依然紧闭着,唯有崔夫人进去的那个角门开着;也不知从何时起,角门旁边已摆上了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一个三十多岁、一个二十来岁的妇女正坐在椅子上,面对着大家,桌子上则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入内请交身份文书。

很显然,崔夫人说的让大家“鱼贯而入”的地方,就是这个角门了。

门外的人你看我,我看你,你推我让,谁都不想第一个进门,仿佛先进门的人要被里面的人吃掉一般。

许熙一拉许雪的手腕:“走,咱们先进。”

许雪诧异。在她看来,大家都你推我让的,先进去准没好事儿。许熙却抢先进,不是傻了么?

她正要劝阻,就听许永益道:“听你姐的话。”

许雪立刻闭了嘴,顺从地跟着许熙往大门处挤,然后一起进了门。

三十来岁的那个妇人接过她俩手里的文书看了看,高声把两人的名字报了出来:“小榕村许熙,小榕村许雪。”

二十多岁的那个,便提笔将两人的名字写在了纸上。

门外还你推我让的人看着这情形,沉默了一会儿,立刻一哄而上,争抢着要第三个进门。有那眼疾手快的,很快抢到了位置进门;而那些推搡不过别人的,或一脸委曲隐忍,或小声骂骂咧咧,避让到了一边。

女子书院不光是晋身的渠道,还是抬高身价的途径。偏开创书院的皇后定下了规矩,不得以家世、身份走后门入书院,只能通过考试这唯一途径入学,所以一些权贵人家的千金为了抬高身价,以求嫁个好人家,也会来参加考试。

这时候便有那权贵人家,几个强壮婆子往门口一站,用壮硕的身子挡住别人,硬生生逼出一条路来,让自家小姐入内。等小姐进去了,这些婆子才离去。

遇到这种人,普通人家的女孩儿便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气避让。有些性子不好的,小声骂骂咧咧,满脸怨恨;有些则露出羡慕的神色。又有那性子怯懦的,被人踩了脚都不敢吭一声,只得眼泪汪汪地咬着下唇强忍着……

不过是赴考,却因入内的是一个小小的角门,愣是上演了无数的好戏。

隐在人群里的书院考官,把这些情况都一一瞧在眼里。谁最先进门,谁又因为争抢而发生口角,谁因别人的无心之举露出怨毒之色,谁有什么特别举动……因为守门的妇人有高声将她们的名字一一报出,考官都记了下来。

这样的考官,足有五六个。

除了书院参与考核的考官和通过分析猜到一部分真相的许熙,谁也没想到书院里面的考试不过是个幌子,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则是在角门外的场地上进行。

一般的古建筑,都有其建造的规矩,正大门进去的中轴线上的建筑,都是高大、端庄的重要场所,而且这些建筑从厅堂都是可以横穿过去的。

可不知这女子书院是不按规矩建房子,还是因为她们是从角门而不是大门处进来的缘故,许熙和许雪一进来就发现是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出现在她们眼前的不是茂盛的花木,就是一道拱门,或是一幢屋子,让她们往往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好在每到有岔道的地方,都有指示牌,示意她们往哪条路走。

“呀,这里的景致真美。”许雪看着这些景致,不由赞叹起来。

许熙正想说话,就听许雪惊呼一声:“姐姐你看,那地上是不是有个荷包?”

许熙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就见前面一簇竹子根部静静躺着一个荷包。或许是担心有人眼瞎看不见,这荷包是用大红色的绸缎缝制的,上面还绣着绿色的荷叶和白色的荷花,十分精美。

许熙就怀疑这是一道考题。

拾金不昧啊,多么高尚的品德。

第13章 奥斯卡缺她一个小金人

如果这是一道考题,那附近肯定有人藏着,观察她们的言行举止。许熙心里即便有猜测,也不好跟许雪说什么,以免弄巧成拙。

反正许雪这小妮子是个品行端正的,也不用她提醒什么,只需凭着本性行事就可以了。

许雪跟她说完,就东张西望地看了看四周,嘴里念叨:“是谁丢的荷包啊?”

许熙也跟着她四处看。

四周静悄悄的,除了风吹竹叶的声音,什么声息也没有,更没看到人影子。

许雪看向许熙:“姐,怎么办?”

许熙犹豫了一下,道:“咱们是第一个进来的,所以肯定不是进来考试的人丢的,失主应该是这里面的人。如果是平时,咱们不赶时间,在这里等等也无妨。可咱们是来考试的,自然不能在这儿等。要不……”

她看向许雪:“咱们把它捡起,一会儿交给考官,让她们问问是谁丢的荷包。”

“嗯嗯,这样好。”许雪连连点头。

说着她也不用许熙动手,跑上去把荷包给捡了起来。

“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看看,确认一下,咱们也做到心里有数。”许熙道。

许雪连忙把荷包上系着的绳子解开,将里面的东西倒出来。

里面是三锭银子。看样子,应该是一锭一两,一共三两。

许熙心里感慨,如果这是一道考题,主办方未免也太大方了些。

要知道这时代,像许家这样的五口之家,粮食、蔬菜、鸡鸭自给自足,如果不需要供孩子上学堂念书,一年有二两银子就够全家人的花销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