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节(2 / 2)

“吾等会尽力和他们说明情况,约束他们的言语行为。”

文平之他们是真的害怕,好友们收到信后,满腔热血的赶来到京城相助大业,却在这多方人马的争执中,按奈不住心里多年来积压的悲愤之情,做出了什么当满人统治者不满的事情,给下了大牢。

但是徐元文大人也不敢就此事和康熙皇帝明着求情,昨晚上聚集了十来个志同道合,相交多年的同僚好友,一起商议过后,就决定今儿个看情况而为。

如果见面后一切顺利,谈话投机,就在一向仁厚友爱的小太子跟前,先给南方的友人们求个情。如果发现见面后气氛不大好,那也就只有一声叹息了。

这次修订《大清律》乃是一桩千古盛事,其他的个人私事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为了确保《大清律》能如期修订完成,并且在大清境内顺利的施行下去,哪怕是徐元文大人他们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是要排在这件大事的后面。

只不过,他们毕竟都是正人君子,对于自己借着太子的年幼心善,就顺杆爬的提要求这件事儿,到底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因此几位先生的面部神色上,都有些愧疚的不自然。

第87章 电

可是胤礽对于这个比较“含蓄, 只能意会”的请求,却是听着有点儿迷迷糊糊的, 就直接问道:“不熟悉礼节没有关系,和万先生一样以“一介布衣”的做事也可以。不过孤好像有些不大明白。文先生可否方便直说。”

四位先生当然都看到了小太子脸上的那丝迷茫。感叹一声, 到底还是个小娃娃,还是个被当今皇上宠着长大的娃娃。

自觉有点儿内疚,觉得眼前这情景,好像是四个大人欺负一个娃娃一样的王启之,忍不住开口解释:“太子殿下,他们中有的人的情况,和老师, 或者王夫之先生家里的境况差不多。”

闻言,胤礽表示了解的点点头。

都是曾经矢志抗清,家园遭受战争之苦, 可能现在还自称前朝遗民的江南文人。“孤明白了。几位先生请不用担心。”

“出生成长在前朝的文人百姓,确实是有其两难之处。皇阿玛和孤一直都很体谅理解。”

“对于他们能暂时放下一切纠结恩怨, 为了华夏大地长久的繁荣昌盛, 这个共同目标, 前来京城助阵。皇阿玛和孤都很欣慰,热烈欢迎。当然也会格外优待照顾。”

“你们的顾虑孤也大致明白了。请几位先生放心,此事孤会和皇阿玛提及的。”

想到顾炎武先生, 被豪绅同乡,也就是目前的莱芜知县叶方恒多方陷害,甚至前几年还被叶方恒收买的刺客跟踪追杀不休。

再想到历史上的康熙年间, 那几起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事件,其告密者也都是身为汉人的官员或者是士绅,胤礽就有点儿感叹。

希望到时候,不要出来几个要借着朝廷之手,来打击陷害同乡或者好友,解决个人恩怨的汉人文人或者官员。

看四位先生好像都有点儿呆愣,小太子反应过来,他好像又说的太过直接了?

控制自己想摸摸鼻子的小习惯,胤礽接着说道:“其实,皇阿玛和孤也很是同情,顾炎武先生家里曾经发生的那些事儿。”

“还请四位先生和你们的友人们说清楚,多注意一下自己身边儿的人,平时尽量谨言慎行。”

“不过孤也明白,人心难测,很多事儿都是无法预料的,也无法防止的。总不好因噎废食,离群索居和外界没有一点儿交际。”

四位先生听了这番话,又沉默片刻,才算是平复了受到惊吓的心情。文平之先生忍不住感叹道:“谢太子殿下理解。皇上和太子殿下明察秋毫,宽宏大量,是吾等想差了。”

“老师确实是和叶方恒有些家仇私怨,甚至因此有过牢狱之灾。这些年来老师远离故土,乔装打扮,隐姓埋名,一方面也确实是为了躲避仇敌追杀。”

小太子听了点点头,“顾炎武先生在那种情况下,还心怀万民,剑游天下,用双脚丈量着华夏大地,在金石考古,方志舆地,这些方面深入研究,造诣深厚,让孤实在是钦佩不已。”

“更难得的是老先生边行走各地,边考察民生,著书立传,传播他的学说。孤的皇阿玛也是时常对顾炎武先生的“华夏天下观”感叹连连。”

听到这里,万斯年先生发出一声叹息,“太子殿下,说的可是顾老先生晚年后,主张的天下一体,华夷一家?”

胤礽微微颔首,“正是这点。”

“孤也经常和皇阿玛探讨这些问题。孤认为,天下的老百姓,不管是哪个民族,不论在哪个朝代,所需要的,都只是在太平年月里吃饱穿暖,衣食无忧。”

“既然现在都已经在一个天下,不若以后多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儿才是实在,让大清国的各个民族,都友好融洽的共同生活在一起。”

姚谨之先生对此观点很是认同。时局如此,再怎么区分华夏蛮夷,都有些迟了。

“太子殿下,老师现在确实是认为,华,夏二字,代表的只是两个地方或者中原大地。战国时期的《左传》曾经对于华夏下过定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章服之美,谓之华。”

“老师游遍大半个天下,也曾经到过蜀中以及云南,广西等各少数民族聚集地,对于他们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多有了解,因此对于天下的大义也就理解的更为广袤,震撼人心。”

小太子真心实意的称赞:“顾老先生真不愧是我们大清国的“ 朴实治学”的开山始祖。这种亲力亲为的深入各地方市井村落,察访取证,口问手写,严谨实在的治学态度,实为后人楷模。”

“前朝谭希思先生所著的《四川土夷考》散失,仅有第三卷残存于世,实乃是一大遗憾。以后世人研究四川少数民族历史,估计都要仰赖顾炎武先生的《蜀中广记》。”

不从历史角度,单单是对小太子个人来说,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顾炎武先生作为一名饱受改朝换代苦痛的汉人,能做出这样大气磅礴的华夏“天下观”,真的是实属不易。也难怪让后来所有的华夏人民都真心的感佩他。

老先生推翻了儒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华夷学说,游学各地宣扬“华夷一家,兴利天下”的主张,当然让自家皇阿玛无话可说,只有数声感叹。

尤其是还有顾老先生的母亲王老夫人,在以身殉前朝之前,留下的那句遗言在先。 “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简直是,哎。

现在顾老先生能把他的嫡传弟子,派到京城为官任职,实在是。哎,小太子也只有在心里默默的替老先生叹息数声。

七想八想的小太子回过神来,才发现四位先生又都呆愣了。

对着小太子疑惑的小眼神,万斯年先生满脸苦笑,“太子殿下,为何单说顾炎武先生是“朴实治学”开山始祖?”

文平之师徒三人虽然也是震惊,但是好歹是又惊又喜。因此文平之先生立刻谦虚惊恐的表示,“老师常说,天子有才之士众多,他也只是其中之一。太子殿下如此赞誉,老师若得知,肯定是觉得愧不敢受。”

小太子这才反应过来,他这样夸奖顾老先生,有点儿像皇阿玛说的,忽视了黄宗羲先生的大弟子万斯年先生“面子”。

“四位先生不要误会。孤不懂很多学问,这些只是孤的个人观点。如有疏漏之处,还请四位先生不吝赐教。”

“孤的理解,当世三大家,黄宗羲先生,王夫之先生,和顾炎武先生。”

“王夫之先生的学问朴素唯物,认为“天理存于人欲,当均天下”;黄宗羲先生的学问注重法理公正,主张“以民为本,法治天下”;顾炎武先生的学问则是朴实,注重实际,主张“文化天下,兴利天下”。”

“三位先生的主张都是济世救民的良方,安国定邦的大道理,分权,法治,富裕。”

“只是王老先生离群索居,不问世事,所著书籍暂时只在少数人之间传阅。而黄宗羲先生虽然一直在浙江书院做馆讲学,却是一直没有再北渡过。只有顾炎武先生不辞辛苦,四处游学,为天下老百姓所熟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