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阁>都市言情>小农民大明星> 第743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3节(1 / 2)

“仓颉造字成功的意义实在是太重大了,连天地都发生了异象。天雨粟,鬼夜哭,这就是所有的惊天动,泣鬼神了。”

“绝对的惊天地,泣鬼神。然而,这‘天雨粟’好理解,粟,便是粮食,上天认为仓颉造字成功,应该庆贺,便下粮食,以资百姓。然而,这鬼魂在夜里哭个什么?”

“嘿嘿!这还不好理解?你想啊,有了文字便可以记录事情,鬼魂嘛,那肯定是要干坏事的。现在,他们所干的坏事,都可以被记录下来了,自然就哭了。”

“楼上说的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

“鬼为什么要哭?这个的确值得研究一下,我认为应该是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呃,我宁愿相信之前那哥们儿的解释。”

“哈哈!大家探讨一下嘛。谁让李凡先生只有‘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动地!’这几个字呢。”

“……”

“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动地!”这是仓颉造字成功之后的天地异象。

这说明仓颉造字成功的意义非常重大,很多人为此激动万分。

然而,“天雨粟”好理解,“鬼夜哭”则让人议论纷纷,人家仓颉造字成功,你作为鬼魂,在夜里哭个什么?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也都像模像样,有些道理,大家争来争去,乐此不彼。

所有人都认为“天雨粟,鬼夜哭”,是李凡自己编撰的,但著名历史学家岑庚的一条微博,却让众人恍然大悟。

“在杂书《淮南子》中,有这样一句记载,‘颉生四目,一事成,天雨粟,鬼夜哭也。’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说仓颉生有四目,因为做成了某一件事,而天雨粟,鬼夜哭。

在之前,大家都不明白,仓颉到底完成了一件,什么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才使得天雨粟,鬼夜哭。今天看了李凡小友的《仓颉造字》,才终于解开了一直困扰着史学界的疑惑。原来,是成功造出了字。”

著名历史学家沈从,也同样在微博上写道:“《仓颉造字》,这固然是李凡小友创作的一篇神话传说,但从《淮南子》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这并不完全是神话传说。

历史上可能却有仓颉其人,当然,真实的历史上,文字应该不是由仓颉一人创出。

仓颉极有可能是我华夏文字的,发扬者和整理者,对于文字依旧有着不朽的功绩。

文字的真正起源已经很难考证,或许永远都会是一个不解之谜。但现在,我们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这已然足够。”

看完两位专家的微博,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天雨粟,鬼夜哭”,并不是李凡随意编撰的,而是有真实历史记载的。

而这,无疑又让《仓颉造字》的传说,变得更加的真实可靠。

当然,即便是历史上没有,“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大家也有那种熟悉的,玄之又玄的感觉,这篇《仓颉造字》,就是历史上已经失传了,真实的神话传说。

……

第1135章 “岐黄之术”的由来

仓颉成功造字,天生异象,让所有的读者激动不已。

而仓颉造字之后,又一位上古时期的大人物登场,那便是上古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岐伯。

炎帝尝百草,创立医学之后,医学便开始不断发展,而岐伯便是最为著名的医学家。

传说中,岐伯也是黄帝的官员,黄帝经常与岐伯探讨病理,两人合著了华夏史上,最著名医学巨著之一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对于华夏医学影响极大。

《黄帝内经》又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相传,《素问》便是由黄帝询问,岐伯作答而成的。

因此,华夏传统医学又称之为“岐黄”,或者“岐黄之术”。

看到这里,所有的读者们又不淡定了,黄帝时期竟然还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华夏传统医学被称之为“岐黄之术”,这个很多人是知道的。

但也仅仅只是知道,知道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说法。

至于为什么会叫做“岐黄之术”?这就不得而知了。

别说是普通网友,即便是研究历史、研究医学的专家、学者们,也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因为,根本没有相关的史料或者传说,流传下来。

这也让那些研究历史、研究医学的专家、学者们,一直都感到非常的遗憾。

“岐黄之术”的说法,到底源于哪里?没有人知道。

但是现在,李凡用神话传说的方式,告诉了大家答案。

当然,与之前的仓颉造字一样,关于“岐黄之术”,是传说,但又不完全是传说。

因为,《黄帝内经》真的存在。至于《黄帝内经》是不是真的,由黄帝和岐伯二人合著?

这并不重要,就像字到底是不是由仓颉所造一样,重要的是,关于“岐黄之术”的传说,也同样给人那种玄之又玄的感觉。

让人一看就能够肯定,这就是华夏神话传说史上,已经失传了的,真实存在过的神话传说。

事实上,《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性医书,是由无数华夏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的。

但现在,在神话传说中,它是由黄帝和岐伯二人合著,也是华夏“岐黄之术”一说的由来。

在脑袋里想清楚这些,无数的读者们激动万分,网络上热议一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