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梁园那事,你丈夫可知情?”
小妾忙摇头。
他见那小妾满眼慌怕,心中陡然生出一股恶念,猛地伸出手,一只捂住小妾的嘴,另一只死死勒住她脖颈。那小妾极娇小柔弱,挣扎了半晌,再不动弹。他这才松开手,那小妾随即倒在地上,胀瞪着眼,微张着嘴,一动不动。他顿时怕起来,忙听了听院外,仍寂静无声。他忙开门出去,飞快逃离了那里。
回到寓所,他的手仍颤个不停,在屋里来回慌慌走动。半晌,想到老孙,恼恨重又涌起,他快步出门,骑了马,往皇阁村赶去。
可到了王豪家院门前,却见有十来个人候在那门前。他那股恼气顿时消去,下了马,去问那些人。其中一个说:“老孙听到王小槐噩耗,便立即赶往京城去了,至今未回来。”另一个又说:“王小槐还魂闹鬼,邻近乡里都不得安宁。王家人请了汴京相绝陆青来驱祟,相绝这时正坐在里头呢,今天已是第三天了。我们是邻村的,也赶来求拜相绝。”
他朝那院里望去,见里头满地枯叶鸟粪尘土,才一个月竟已荒寂至此。堂屋幽暗,隐约可见两个人面对面坐在里面,看不清面容,更听不见话音,一阵阴森寒意扑面而至,让他顿时想起那小妾的死容,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半晌,里头走出一人,竟是王勾押,双眼痴怔,神色恍惚,额前帽檐儿被汗水浸湿。走出院门时,全然不看外头这些人,更没有留意他,像是着了魇才醒转一般。他瞧着,不知为何,忽然也想进去见见那相绝,便抢过排在最前头那人,大步走了进去。
一个年轻男子端坐在堂屋左边,微垂着眼,似有些倦意。他没料到汴京有名的相绝竟如此年轻,微一犹豫,还是走了进去,坐到了陆青对面。陆青抬起眼望向他,目光极清冷,寻视片刻后,渐渐变得冷厉,像是一眼将他看穿了一般。他有些不安,却尽力镇定自持。
陆青收回目光,低眼微一沉想,又望向他,沉声道:“生逢佳时,事遇好合,此乃归妹之卦。存惜守慎,福自延顺。乖心妄作,日残月缺。弛志戾性,灾毁相继……”他越听越惊,手脚不由得又微颤起来。最后,陆青说:“若欲驱邪断祟,清明上午,去汴京东水门外等一顶轿子,对那轿窗低声诵念此句符咒——”他听了那句话,猛地又打了个寒战:
“一念杀心动,从此万劫生。”
第五章 丰
凡人,智生于忧患而愚生于安佚。丰之患常在于暗。
——苏轼《东坡易传》
周万舟望着地上那焦尸,心里一阵厌。
这尸首烧得焦糊,身份如何查验?身为司理参军,他的职任是勘查狱讼凶案,若是一般命案,吩咐段孔目等一干吏人去查办,自己只须坐等结果。可这焦尸烧死在府衙前,半天之内,满应天府恐怕就会哄传开。自己哪里能再坐视?他来这应天府已是第三年,任期将满,偏生遇着这样一桩凶案,若查办不好,官历上自然会记下一劣笔,磨勘时,便不好过了。
仵作查验过后,只查出是个男子,皮肤全都烧焦,年纪判断不准,应该是中年以上。衣裳也片缕不存,只残留了一双鞋底和小半截鞋帮。尸身上有些绳索灰烬,身侧有一根被烧焦的竹管,管里有燃尽的草须,是火种筒。府衙石阶边丢了一只油陶罐,罐里还残余了些油。死者应是被人捆绑,而后全身被浇油点燃。
死者左手攥着一团绢,展开是一长一短两条绢带,上头写了字。周万舟接过来看了一阵,不解其意,便拿给段孔目去查证。仵作又从死者腰间寻见一个皮袋子,袋子也已烧得焦糊,里头几样物件却都完好:一把钥匙,钥匙柄上镂了个“忠”字,掂着非常沉,似乎金子铸成。另有一小块银子,四两多重,是从官制银铤上凿下的一截。正面有官印刻字,背面还有两个字“和春”,是用刀尖刻划的,刻痕极新,笔画有些稚拙。
周万舟看见这两个字,默想片刻,递给侍立身旁的一个小吏:“你拿这银子去四处查问查问,可否有哪家商铺店肆叫这‘和春’?”那小吏忙双手接过,小跑着去问了。
他又看袋子里剩余的物件,都是常用之物,皆辨不出死者身份。他有些烦躁,见段孔目站在一边出神,越发焦躁,高声唤了过来:“你叫人先去附近查问,昨夜是否有人瞧见什么。再去要道口贴出告示,召众人来认尸。”此外,他也想不出其他法子,只能板起脸喝道,“尽速去查,莫要懒惰!”
才吩咐完,府里推官唤他去回话,推官见了他,问过情形后,也板起脸吩咐:“尽速去查,莫要懒惰!”刚出来,通判又寻他,见了也吩咐:“尽速去查,莫要懒惰!”才应了命,知州也寻他,赶忙去见时,仍得了句:“尽速去查,莫要懒惰!”他只能连声答“是”,躬身退了出来,心里一阵阵懊闷,只能高声喝令身旁那个承符:“你去瞧瞧那些人是否在躲懒?若见了,立即来报我!”
那承符才转身跑开,又有个小吏奔过来,说提刑唤他。大宋天下共分二十五路,应天府、拱州及郓兖齐濮曹济单等州属京东西路。每路都设有提点刑狱司,专管一路刑狱罪案。京东西路提刑司治所正设在应天府,自然是一早便听闻了这焦尸案。周万舟听到传唤,只能快步前往提刑司,去了才知并非提刑官唤他,而是其下属检法官,他才稍松了口气,那检法官问过详情后,竟又吩咐了句:“尽速去查,莫要懒惰!”
周万舟出来后,越发躁闷。仕途为官,无事时自然千好百好,一旦有事,便是各般窝气。他甚而有些懊悔起来。他原是京城吏部的吏人,直升到最高一阶都孔目。朝廷有“流外出官”之制,又叫“年劳补官”,吏人做到高阶,累计二十五年,可出职补官。他便是借这“年劳”,得了个九品官阶。
做吏人时,身份虽低微,却手握笔管,掌管百官文状历子。天下官员考课叙迁,尽都要经他之手。尤其各路州官员,为求升进,年年都要托人说情,送钱送物。略不顺意,笔下一勾,便让那些官员困滞淹蹇。
等他出职为官时,这些吏人阻滞加倍反施了回来。大宋官制,极重流品出身,像他这等年劳补官,只被视为杂流,升进极慢,且不由主路,只能从水部、司门、库部这些偏冷衙门递升。原先是官员求托他,如今变作自己去求那些文吏。那些文吏晓得他们来历,既妒又蔑,因而肆意为难卡阻。他积了二十五年的傲横之气,短短几年间,便被那些吏人削磨尽净。再加官职低微,去哪里任职,都不得不受长官层层压制。人虽站着,脊骨却早已麦秆经秋雨,枯软倒伏。
直到这两年,他才终于熬出些头脸,来这应天府任了司理参军。职阶虽算不得高,却毕竟是京府之地,手下掌管几十个吏人。每遇讼案,争讼双方都抢着来请托。这时,他才算尝到些官威,如同一棵树,辛苦种了五十来年,才算得果获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