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在八旗之间。皇太极继位之后,设立都察院、理藩院和六部,仿照汉人官制,本质上却是收拢各大旗主手中的权利,集中在一人手中。
柳娘现在做的和他曾经做的都一样,不过改革而已。只是杜勋在皇太极的改革中推波助澜,炮制了阿敏之死,大妃殉葬之谜等一系列有鼻子有眼的谣言,挑拨旗主和皇太极的关系,挑拨各旗主之间的关系,使得大清君臣关系紧张,一片风声鹤唳。
第三步在满汉蒙之间。皇太极推行汉化,不仅在后宫称呼上。
朝廷改制,每个部门设满、蒙、汉各三人处理事务。一改□□哈赤在时屠杀汉人的风气,反而开始进行考试,选取官员。同时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汉族地位大大提高,这本就惹的满族人大大不满。
蒙古人也不甘寂寞跳了出来,皇太极后宫五位大福晋,都是蒙古人,后宫是前朝的缩影,也是蒙古人的野望。蒙古人希望重建成吉思汗的黄金帝国,在草原上他们是黄金血脉,是最强的人,怎么会甘心俯首在满人之下。
原本皇太极革故鼎新之举会取得大大的成效,为大清一统天下奠定基业。如今有了杜勋在各处挑拨离间、煽风点火,原本缓和的矛盾骤然加强,皇太极疲于应付。
但仅仅这样也不足以分裂大清,多尔衮是怎么带着正白、镶白两旗的人反了呢?关键在另一个人身上——范文程。
甭管在谣言里皇太极和多尔衮有怎样复杂的关系,事实上他们就是简单的长兄与幼弟关系。□□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才十四岁,是皇太极教导他重用他才有如今的睿亲王。皇太极和多尔衮之间曾经相互信任,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随着杜勋谣言的发酵,多尔衮“母亲、汗位和女人”的感慨被皇太极知晓之后,皇太极就慢慢不信任多尔衮了。什么女人、母亲都不重要,若是多尔衮真喜欢庄妃,皇太极甚至可以送给他。皇太极的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曾受封东宫福晋,也被他嫁给了叶赫部南储,皇太极的庶妃也下嫁给的班第。女人无所谓,皇太极不能容忍的是多尔衮觊觎汗位。
正在这时,范文程向皇太极密报多尔衮有谋反之心,请皇太极立刻决断,先下手为强。
有杜勋存在,范文程的密报显然不会真的成为秘密,多尔衮不久之后就得到消息。
对于大清来说,范文程是功勋卓著的文臣之首,对于汉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大大的汉奸。尤其在满汉对敌,相互征战的关键时候。范文程府上下一应人等,很多都是家乡人。当年□□哈赤攻破抚顺的时候,曾经屠城,有无数汉人在此一役中丧生。不要小瞧了汉族忠义文化的影响,范文程愿意为了实现报复投靠满人,有的人却愿意成为了柳娘的密探,用生命为大明尽忠。
多尔衮知道消息之后立即起兵,叛逃入草原,顺便带走了八旗整整两旗的兵力。
八旗分裂就此产生,皇太极大怒,更让他绝望的是皇太极的人在范文程府上发现了他与京中朱氏王朝的来往信件。大明太子亲自给范文程写信,承诺只要他能策反多尔衮,分裂大清,使得大清不能扣关,便能宽恕他以往的罪行。
皇太极也不信,以往范文程为他出过多少计谋,让他成功打下了蒙古、朝鲜和大明山海关外各地。可看着眼前大明太子赐下的符节和亲笔信,想一想他终究没有赢了大明,范文程的忠心有待商榷了。
皇太极还在犹豫,范文程却突然不见了。
皇太极布置在范文程家门口盯着的人回来禀告说,范文程不见了。皇太极派人去搜果然没有搜到,愤怒之下杀了范家上下一应仆人,下旨追击逃犯。没有人知道范文程就躺在自家地窖里,死于心腹仆人之手。
在此千头万绪之时,宫中又传来了宸妃病重的消息,宸妃要求皇太极杀了福临给自己的儿子陪葬。因为犹豫,错过的镇压多尔衮的最好时机,放跑了范文程,皇太极吸取教训,不敢再犹豫,不顾中宫皇后的哀求,当即斩杀了福临。不必分辨他到底是谁的儿子,反正皇太极不差儿子。
皇太极实现了宠妃的心愿,也为自己出了气,却没看见素来贤惠的皇后脸色如何扭曲。福临是科尔沁的希望,皇太极杀了他,就是断了皇后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夫妻反目,指日可待。
柳娘看着厚厚一叠讲述事情详细经过的信件,心中长吁一口气,终于等到了最甜美的果实。
柳娘能对大清用计,大清自然能对柳娘用。
皇太极因多尔衮出走势力下降,主动向大明求和,归还部分城池,姿态放得极低,太子高兴的接受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从万历年间开始,大明对关外势力的战争就一直在“纸面上胜利”,实际上版图却越来越小。
在求和之后,皇太极又表现的对祖大寿十分惧怕,只要祖大寿出兵,他就后撤,并不断向大明求救,姿态放得一次比一次低。不过三四次,朝中就有人开始参祖大寿拥兵自重、养寇以重,不是朝臣们都生了千里眼顺风耳,对前线情况如此清楚,而是明显建奴不是威胁了,这样庞大的军费开支,祖大寿这样的风光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太子也在考虑精简士兵,“大姐姐不是说士兵贵精不贵多吗?正好淘汰老弱病残,浙江、蜀中还在用兵,军费开支庞大,锦宁前线已经大捷,建奴俯首求饶,也能放一放了。”
“袁崇焕当年出使,皇太极对他亲热要加,姿态也放得低,完全不像对待杀父仇人。这样的枭雄,不可信。”柳娘翻出杜勋送回来对打信件。皇太极主动归还的城池要么是空城,要么地理位置鸡肋。想要守住这些城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皇太极看似懦弱,不断收缩势力。事实上他只是把曾经多尔衮控制,现在他一时控制不了的地方抛出来做诱饵,八旗还剩下六旗保持非凡战力!
太子看了,却为难道:“钱大人、洪大人也上了折子要军饷,几年前大姐姐抄家所得的银子都填进去了,今年赋税还没收上来,哪里去找军饷呢?”
说白了现有的钱,太子已经计划好用途了。锦宁前线今年的那份钱还没有拨下去,却有好几位尚书阁老来撞木钟,诉苦说情,太子甚至已经许出去了。
柳娘见着太子日渐成熟的面容没有说话,关外的胜利让他意气风发,逐渐敢于自己做主。
太子渐渐长大,朝中也有了娶妃生子的谏言,柳娘也慢慢放手让他施为。只是……还是太嫩啊。
柳娘从皇太极的生平讲起,又重点阐明的此时才处境。“皇太极七八岁还没有马高就跟着父兄征战,作战经验丰富,不是一个祖大寿就能吓退的。你仔细分析舆图,他如今退后,不过是战略性收缩,扔出来的地方我们吃得进去吗?不过离间守边大将与你的关系,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太子却坚信自己是中国之主,四夷臣服。“那个皇太极先前说的这么厉害,不还是被我们打趴下了。大姐姐,你就是太小心谨慎了。”
柳娘想了想道:“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过你已经快要亲政了,这事儿我全权交给你办。我私下用你的名义给祖大寿补一笔银子,能用不到最好,若是用到了,你就当吸取教训,永远不要轻视你的敌人。可好?”
太子愉快应下。
第117章 公主命
柳娘看着太子欢喜不尽的背影, 失望的同时也理解。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做成了父祖都没办到的大事, 如何能不欢欣鼓舞。自大清收缩之后, 朝廷上下为太子歌功颂德的折子堆满的乾清宫。太子似乎也认为这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柳娘的存在本就尴尬, 如今太子快要成年,连上请安折子都很少有人直接提及柳娘。
众人都希望趁着这股势头,太子直接亲政掌权, 坤仪公主退回内宫。
柳娘连年劳累, 又被伤了大腿, 战事暂时轻松了, 趁机到宫外庄园游玩。京畿已经被犁地一般梳理过几遍, 柳娘走的时候也有亲卫军相随, 如此浩浩荡荡到了庄园,安心休养。
真是休养来着,坤仪公主凶名在外,无事谁人敢扰。更何况在这个时候, 显然太子要逐步收回大权, 一个眼见没落的公主,并不值得众人冒险。
柳娘在庄园望山观水,总想起自己做南霄道长的那一生, 用脚步丈量国土,天下没有她不曾见过风景,世间没有她不能旁观的命运, 是何等逍遥快活。而今困在一方宫墙之中,太子、宗室、文臣、武将、藩属国……每一个名词后面,都是数不尽的麻烦。
人人乃从众,走在这人流中,有一个人逆流溯游,就显得格外瞩目。
老将孙承宗亲自上门拜访坤仪公主。
休沐之日,孙承宗着便装,仍旧掩不住一身威武,浑身上下的军人气质,让人一见就知这是以为沙场虎将。
沉水恭敬领着孙承宗绕过前院亭台楼阁,走到了花园之中。孙承宗一见柳娘就懵了,脑海中有无数准备回禀的治军条陈跑个精光,瞬间就忘词了。
只因柳娘穿着浅绿色的袄裙,头戴珠玉,环配玎珰,这和孙承宗娇养在家的小孙女儿又有什么分别呢。柳娘的衣裳似乎还额外改过,腰身掐得很细,女子穿起来真如弱柳扶风。这些年孙承宗多次觐见,柳娘都穿着蓝灰黑金一类的庄重正统颜色,服饰也尽量用接近男装的袍子,一下子从掌权大公主变成了邻家小女儿,难怪孙承宗懵了。
“臣孙承宗参见公主!”什么思绪都在一眨眼间流过,孙承宗抱拳下拜。
“老将军请起,休沐之日,不必多礼。”柳娘轻声叫起,请他就坐。
柳娘见这春光难得,正在湖心亭中煮茶,信手拈来,从容淡定,不一会儿就泡好了茶水。柳娘提壶给孙承宗倒茶,唬得孙承宗立刻站起,口称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