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 国家奖学金,冲鸭 下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既然绩点和操行品德都拉不开差距,那博士生们最后拼刺刀的地方,就落在了科研工作这里。

这也是研究生评奖和本科生评奖时最大的不同,本科生的时候可没有文章这个硬指标,大家都是靠参加学生工作、各种活动、冲绩点来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分值差距。

科研工作,首先是对所有学生的个人学术成果进行初步的分数核算,这个时候是没有分数上限的,按照学术成果的数量累加。

SCI一区文章计70分,SCI二区计40分,SCI三区计30分,SCI四区计20分。

EI文章,计15分,国外非SCI期刊学术文章,计3分。

国内中文权威杂志文章,计13分,国内核心期刊文章,计10分,国内一般期刊学术文章,计3分,学术会议文章计2分。

国内专利申请受理2分,获得授权按SCI四区计算;

国际专利申请受理10分,获得授权按SCI一区计算;专利受理只计第一位学生发明人。

这里的分数是总分值,比如SCI一区文章,五位作者或以上作者,那么一作56分,二作5分,三作4分,四作3分,五作2分,而且哪怕其他作者不参与评奖,对应的分数也会被分掉。

其他文章的情况也类似,会根据不同作者数量进行分数分配,比如SCI四区,两个或以上作者,一作18分,二作2分。

另外,导师如果是一作,那么将视为零作,二作就变成了一作,共一的话,分数按照共一作者个数平分。

总体来看,SCI文章分数的权重最高,哪怕是四区都有20分,专利、国内期刊的权重就很低了。

最后,当每个人把个人学术成果的分数初步核算完之后,将会按照年级统一进行归一化处理。

也就是把该年级学术成果最高分设为满分,其他人的得分将按照比例换算。

许秋算了下自己的分数,分数应该在500分左右……

500分,这是什么概念呢?

博三年级,每年有实力冲国奖的博士生,比例大约占比15%,工作差不多是两篇SCI一区,一篇二区,或者一篇一区,两篇二区的样子,换算过来就是100分出头,不到150分。

另外,占比35%的博士生,能发一些小文章,估计就只有一篇SCI二区或者两篇三区的样子,不到50分。

剩下的50%博士生,只能发中文期刊,或者只能混到二作三作,甚至干脆发不了文章的人,那分数就更低了,约等于0。

也就是说,如果许秋是500分折算为50分,其他有望评上国奖的人就只有15分,绝大多数人只有0-5分。

这就形成了“一超N弱”的格局,导致其他人在科研工作的分差比绩点和操行品德还低,只能菜鸡互啄。

此时的许秋,突然GET到了学姐们的点,明白了她们之前说话的含义。

他要是去博士班里一搅和,那就全乱套了。

影响最大的不是那些能评上国奖的人,许秋过来不过是分了一个国奖名额罢了,只要他们本身的文章够多,该拿的奖还是能拿。

而那些发了类似两篇二区一篇三区这样,本来有望评冠名奖学金的人,如果绩点或者“操行品德”拖了后腿,最后没评上,那就比较惨了。

或许真出现这种情况,许秋就会被单独拎出去,直接保送国奖答辩。

然后,让排行第二的人做那个“最高分”,再进行归一化吧。

到时候150分折算50分的话,其他50分左右的人也能拿到17分,可以和没文章的人拉开17分的差距,这样就比较合理。

另外,许秋发现,除了自己这个“漏洞”外,这套评奖体系还有一个明显的漏洞。

那就是对SCI一区和SCI四区之间的区分度不高,一篇一区从分数上只相当于三篇四区。

学生完全可以灌水十篇四区,把分数给冲上去。

虽然利用这种卡BUG式的操作基本上是进不去国奖答辩的,但混个冠名奖学金拿个一万多还是可以做到的,毕竟评冠名奖只看奖学金综合评分,不看文章。

不过,魔都综合大学的老师们一般丢不起这个脸,不会让学生这样水文章的。

就比如段云之前热电工作转投的三区文章RSC Adv.,魏兴思就有些不想挂通讯……

如果说学生自己偷偷投稿,自己做通讯作者,那许秋只能说一句“干的漂亮”,因为这种行为放在以前,差不多就相当于“欺师灭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