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 叠层器件打破世界纪录二合一大章,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材一三楼会议室,组会。

魏兴思首先开口说道:“恭喜许秋发表一篇AM,一篇《焦耳》,文章的奖金我晚些时候给你,大家鼓掌。”

说罢,众人带着羡慕的眼光看向许秋,噼里啪啦的鼓起掌来。

而魏兴思脸上笑嘻嘻,心里却在犯着嘀咕:

‘本来文章奖金这个政策,最开始是按照自己在漂亮国时候的发文情况估算的,那时想着一年组里发表五到八篇影响因子10左右的文章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这样下来总支出一年也不过一两万,项目中的劳务费可以报销一部分,实在不够的话自己出一些,还可以接受。’

‘结果现在组里的学生三天两头发AM这种级别的文章,一篇就要4000块,更是有影响因子30的《焦耳》,一篇要6000块,之后或许还有《自然·能源》这种影响因子超过40的……’

‘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怕不是得把在漂亮国或者魔都的房子卖掉,才能养得起这些学生了……’

十几秒钟后,掌声渐渐平息下来后,魏兴思说道:“开组会吧。”

吴菲菲首先汇报,她上周继续撰写“在二维钙钛矿中引入ITIC非富勒烯体系的类叠层器件”工作,目前进度大约五成左右,目标期刊JMCA。

孙沃ACSAMI的文章憋了一个多月,终于给憋了出来,在和吴菲菲、魏兴思他们一起改了三天文章后,于上周日的时候把文章改好投出。

组里钙钛矿领域的两大骨干,现在手头上的工作基本上都清空了,也开始试图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最终他们选择了较为保守的研究策略,走的路线是组内有机光伏领域曾经走过的,或者现在正在走的路,主要做的是一些概念性的工作,包括:“基于二维钙钛矿的半透明器件”、“基于二维钙钛矿的真叠层器件”等等。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自身硬实力不够强,没有勇气去开发新材料,来冲击钙钛矿某个细分领域的效率世界记录,只好选择一些边角料类型的工作做做了。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钙钛矿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是吴菲菲,她现在已经博士二年级,再过一年多的时间就要毕业了,想要安安稳稳的再发几篇文章就行了,开拓心不足。

不然,要是博士三年级的时候,突然有了什么大的突破,到时候就会面临文章或者延毕二选一的情况。

如果铁了心要搞科研,一条路走到黑的话,那自然不用太过考虑,干就完了,可吴菲菲现在也不是很确定之后的路,是是出国做博后,到工业界发展,抑或者选择其他路径。

国外的博后,尤其是比较好一点的课题组,现在并不是那么好进的,一般都要求博后自带经费过去研究,没有经费的博后很多大组都是不收的,而且很多漂亮国的学校也不认可国内的博士学位,需要重新再读一次博士。

不过,以吴菲菲现在的科研成果,再加上魔都综合大学的出身,去漂亮国好一点的课题组找个博后岗位并不难,而且魏兴思在漂亮国那边也有一些人脉可以用的上,比如可以推荐她去Bazan的课题组,或者之前NREL里的一些课题组。

吴菲菲其实挺纠结的。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虽然现在她现在国奖也拿了,科研工作产出也力压同年级的其他博士生。

但组里有许秋这种存在,让她产生了自我怀疑:

自己是不是真的足够优秀?是不是真的适合科研这一行?

如果自己不够优秀,在科研圈做不了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人的话,之后的科研之路该怎么走下去呢?

可以预见的是,科研这片海只会越来越红,不够拔尖的科研工作者们上升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假如没有什么上升的空间,或许去工业界发展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至少现在组里的陈婉清和段云毕业出去,年入20W还是可以做到的。

自己从科研成果上,虽然比不上许秋,但比他们还是比的上的,大概率也能找到同等价位,甚至更高价位的工作。

而走科研路,当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的话,可能退休前的工资都到不了20W这个数。

吴菲菲的考虑比较现实,纯粹是把科研当做是一门生意,比较在意物质上的得失。

其实,对于每个单独个体来说,这也是必然的选择。

经历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五年/六年硕博,加起来辛辛苦苦读了21/22年的书,这期间的收支算下来,扣除学费,多半是负收入。

而且,人生又能有多少个20年呢?

忙活了这么多年,肯定要考虑给自己的未来找个好去处。

当然,如果家里有矿的话,那自然不必如此纠结,干自己想要干的事情便好,兴趣为上。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家里都没有矿。

段云还是老样子,虽然他还是没有拿到正式的offer,但上周又有两家公司进入二面,在加上老家台城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份教职作为保底,因此并不是很慌。

另外,他的毕业设计写的也差不多了,上周请课题组的众人喝奶茶,帮他检查有没有格式、错别字上的问题。

田晴继续进行“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没什么太多的进展,主要在等待瑞典冯盛东那边的测试数据出来,再决定选用什么模型来解释。

陈婉清的毕业论文基本上也写完了,她的内容比段云还多,但写的比段云还快,主要是因为很多内容都在之前写的年度基金报告中有过中文版本,直接复制粘贴即可。

上周她主要帮许秋做“全溶液、多彩、半透明器件”体系的重复性实验以及一些基础表征,现在数据已经齐全。

同时,她上周正式和蓝河签订了实习合同,每周固定过去三天,名义上的工资虽然没有降,但因为要缴税了,所以实际到手的钱应该会少一些。

这里少一些是真的只少一些,一万块的工资大约需要缴纳300的个税。

平常扣得多,是因为需要缴纳社保、公积金之类的,那些才是工资扣钱的大头。

而还没有毕业的实习生是无法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的,也就不需要缴纳社保这些。

说起来,学姐刚好找到了对口的工作,这在材料专业里还是比较难得的。

大多数人都转行了,比如段云投的几个岗位中,就没有一个是和热电相关的。

此外,蓝河那边开发的刮涂机器,现在刮涂出来的薄膜已经比较稳定,正在组装第一代的原型机,尝试进行售卖。

魏兴思收到了这个消息后,当场表示:“蓝河的第一台机器我们来买。”

一方面是给合作伙伴一个支持,另一方面组里现在确实也需要这样的机器,可以让日后的实验手段更加的多样化。

终于轮到许秋汇报,虽然他很想把Y4、Y5的结果和大伙们分享一下,让其他人都知道他已经把器件效率突破到14.8%,接近15%了。

但许秋还是按捺住了自己躁动的心,认认真真的汇报:

“上周,我和韩嘉莹一起合成了PTQ系列的一代给体PTQ1,同时购买了Y系列受体的原材料,另外叠层器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许秋提及的方向虽然比较多,但都没有细讲,而是留给接下来的其他人进行讲述。

韩嘉莹上周J4给体材料的AM文章撰写进度大约三成,同时她还汇报了上周的实验进程:

“上周合成了PTQ1给体材料,这个材料的主要优点是合成步骤少、分子结构简单,同时做了基础的表征测试,PTQ1的禁带宽度约1.7电子伏特……”

“PTQ1的光电性能同样较好,与基准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包括ITIC、IDIC、IEICO等结合,均表现出较高的器件性能,可达11%以上,和IDIC-4F结合,效率更是可以达到12.8%……”

邬胜男上周主要在撰写文章,IHIC和4TIC两种材料,目标期刊分别是JMCA和CM。

其中,IHIC的JMCA已经写好投出,4TIC的CM的进度也完成了四成。

莫文琳继续做三元体系,当前体系是J2:PCE10:IEICO-4F,性能还不错,器件效率可以达到12%以上。

她之前的三个三元体系都是基于一种给体,两种受体的,现在这个体系为了不和之前的体系重复,则是采用了两种给体,一种受体材料。

让自己现在做的工作和过去做的工作有所差异是很重要的。

假如莫文琳继续做一种给体、两种受体的体系,虽然不至于发表不了文章,但原先本来可以发AM的,现在可能就只能发子刊AFM了。

同时,她也汇报了一下上周帮许秋做的“四终端法”叠层器件结果。

因为“四终端法”的制备工艺相较于“两终端法”复杂的多,所以她做的体系并不多:

底电池统一选择了当下性能最佳的J2:IDIC-4F体系(效率13.5%),顶电池则则尝试了四种不同的体系。

其中,最佳的叠层体系中,顶电池的有效层材料是PCE10:IEICO-4F(效率12.3%),器件效率可以达到12.5%。

看起来“13.5%+12.3%=12.5%”,效率没有突破原有单结体系的高度,和之前“二终端法”的“12%+10%=9%”、“13%+10%=10%”差不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