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阁>穿越重生>清穿之大龄宠妃> 清穿之大龄宠妃 第10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清穿之大龄宠妃 第109节(2 / 2)

乾隆笑道:“早听说惠济闸名噪一方,因此过来看看。”

那人道:“你是没见过海宁的江潮,比这个还汹涌剧烈。”

乾隆笑道:“你们倒是大饱眼福。”

那人嗐道:“好什么好,那些个文人骚客看着尽兴,受苦的还是咱这些小老百姓。”

本来钱塘江入海口有南大门、中小门和北大门三个门口,若海潮往北,则海宁一带首当其冲,往南则绍兴坐当其陷,唯有走中门才能免于灾祸。可从前年开始海潮越发往北,海宁一带潮信告急,他家就是海宁人,因着良田淹了几十亩,不得不拖家带口到淮阴来,可若海宁大堤被冲毁,到时候可就有家都不能回了,更何况穿衣吃饭都成问题。

郁宛插嘴:“不能早些修建防御工事么?”

那人嗤道:“您说得轻巧,银钱从何处来?”

他家当初说好补偿耕地的银子都还没发放呢。

乾隆咦道:“莫非不曾上达天听?”

他约略记得年年都有赈灾银子拨下,南边的洪涝正如北边的旱灾,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旧例,每逢那几个月国库里都会匀出一份银子,特为赈济灾情所用。

那人叹道:“银子虽多,究竟谁才能见着?上头大人们层层盘剥,到得咱们手里,恐怕只有指头缝里漏下的一点,不倒扣都算不错了。”

指望上头怕是早该饿死。还有年年水灾引起的疫病,说是施粥施药,能分得的只有一点稀薄汤水,得了病的更是只好等死,他最小的一个女儿正是在去年水灾中过世的,也没钱安葬,只能一卷麻席包裹,草草掩埋了了事。

乾隆默然。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虽然耳熟能详,可当真正亲眼所见的时候,难免还是感到悲凉。

从堤坝上下来,乾隆罕见地没说几句话。

郁宛道:“您觉得很不可思议罢?但这种事臣妾也见了不少。”

乾隆失笑:“你又没跟那些人打交道,何必充什么内行。”

郁宛道:“怎么没有,您以为这种事宫里很少么?您到市面上去看看,外头的鸡蛋一两文就能买到,可到宫里一辗转往往就得四五钱,足足翻了几十上百倍,这多出的银子到哪儿去了?还不是那些买办跟管事太监手里。”

乾隆收敛嬉容,“听你的意思,你仿佛吃过买办苦头?”

郁宛道:“幸而臣妾是个得宠的,那些不得宠的常在答应,想吃碗蛋羹涂个胭脂都得看买办脸色,她们又能找谁诉苦去?”

她自己因为圣眷隆重的缘故,倒是没人敢轻易拿捏她,小钮祜禄氏却尝过这方面的苦头,否则也不会当初慎官女子送盒胭脂就高兴得跟什么似的,还差点着了人家的道。

“自然,宫里的嫔妃再怎么委屈,也能领份俸禄度日,外头的灾民可就只能老实等死了,谁叫他们生来低人一等,可不得认命么?”郁宛叹息。

乾隆没想到能从她口中听到这番见解,倒是刮目相看,可随之而来却是更深的沉默——是否他在这个位置上坐得太久了,早已忘却何为民生疾苦,究竟要如何做才是圆满的解决之道呢?若先帝在世又当如何?

以民为本,到底不能只是一句空话。

郁宛抛砖引玉之后便不再多说,本来她自己的聪明也有限,一想到这些就脑壳痛,唯一记得先帝爷那句“吏治不清,民何由安”,可整顿吏治向来是个旷日持久的问题,哪怕先帝爷那样励精图治,也难免还是留下些缺憾。

况且时代的巨轮总是滚滚向前,一个朝代不可能永远昌盛,总得走向衰亡,郁宛既无挽狂澜于既倒之力,她唯一能做的只有偶尔当朵解语花,点醒一分是一分罢。

瞅着时候不早了,郁宛道:“万岁爷,咱们现在是回船上去,还是就在外头用膳?”

乾隆便知道她馋劲犯了,难得来江南,怎能不尝点特色美食?

乾隆因让李玉去打听打听,看哪儿有不错的饭馆酒家,好将就着对付一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