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阁>综合其它>农门长孙逃荒记> 农门长孙逃荒记 第11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农门长孙逃荒记 第11节(1 / 2)

事情嘛,总要一件一件办的,您呢,也别着急,在我们东阳郡啊,只要手脚勤快些,眼里有活儿,基本上都能找到个适宜的营生,决计不会到了饿肚子的地步。”

作者有话说:

终于换新地图啦~

今天的四更,感谢大家支持!

第三十五章 租住

事实证明, 初来乍到的,能有个人多提示两句是件好事情,周长宁这一行人带着许多行李, 还需要额外多缴纳些入城费, 最后总共给了八十文,这才进了城。

不得不说,郡城和青石镇果真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各样建筑也显得更加宏伟壮观些, 或许是百姓们经济实力尚可,主城道两边是摆满了各种货物的商铺。

没有多耽搁时间,依照那个士兵给的提示,再一路问询着路人, 他们这才顺利地找到了西街上据说是做中人的那一家。

仅仅看了周围的宅子一眼, 众人心里也就都明白过来,为什么人家推荐他们来的是西街了,这里的院落一看便知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自家居住的,对于周长宁他们这种外乡人来说,即便是买下个院子来, 手中的银子稍微凑一凑也是暂且趁手的。

在找过来的路上, 众人便已经商议过了,董家闺女先前就嫁在了桐乡镇,后来随着夫家的生意做大这才来了郡城, 但是不管怎么说, 既然他们打算在郡城里长期安定下来,总不能一家人都上门赖在闺女家吧, 怎么说也得有个落脚的地方。

至于周家村的这些人, 因着粗粗看了一眼, 这里的各家院子也并不大,顶多就是足够容纳一家几口人居住,所以,他们各家也得各租各的宅子了。

而对于周家这三房来说,既然要重新去官衙迁移户籍,那就干脆把三家的户籍也彻底分开来,这样一来,各住各的也就成了一件必要的事情,周老爷子和老太太不必多说,自然是跟着周大新一家人来住的。

心里做了决定以后,到了这家门口,打算要租宅子的人家各自有一两个人作为“代表”,跟在周大新和周长宁身后,尽管大门开着,但周大新还是轻轻扣了扣门以示礼道,其他人则是在外面等候着,顺便看着行李。

院子里的老妇人闻声看过来,手里还端着一个盆,旁边是刚刚洗好拧干的衣服,已经晾在了杆子上:“你们是?”

“婶子好!我们刚到郡城,听闻蒋大哥交友甚广、消息灵通,便想来打听一番,附近可有宅子外租?不知蒋大哥可在家?”周大新如是说道。

大概是像他们这样想租宅子的人直接找上门来的事情并不少见,老妇人脸上并没有丝毫惊讶之色,点点头道:“那你们先进来吧,他午时和友人出去喝了点儿酒,有些醉意,回来便躺下了,想来这会儿也酒醒了,我这就去喊他。”

老妇人匆匆向着一间屋子走去,周大新等人也进到了院子里,四下打量了一番,这院子看上去不大,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或许是家里的女主人较为勤快,整个院子也收拾得格外干净整洁。

“哟!这位兄弟瞧着面生啊,不知道怎么称呼?”听闻有生意上门,蒋勇仅剩的那点儿醉意也忽地消散了,套上了外衫,一边整理着衣襟一边就出来了,以他多年和人打交道的眼力见儿来说,单从这些人站的位置,便能很轻松地判断出周大新才是那个最终做决定的人,冲他招呼道。

周大新习惯性的笑容浮现出来,乍一看两人脸上的笑容还有几分神似,就连弧度也几乎一模一样:“我姓周,蒋大哥叫我大新就好。”

蒋勇的年纪的确比周大新要长一些,这么称呼倒也合情合理,他点点头道:“你们的来意我娘都告诉我了,是打算租宅子对吧?不知大新兄弟对宅子可有什么要求?租期暂定多长时间?你们这么多人,就算是挤一挤,怕是也得寻个三进的大院子吧,让我想一想,附近一二近的院子居多,三进的话得往南街去找了。”

“不不不,蒋大哥误会了,我们是一道来的郡城,但是住在一起就不必了,我们这里共有十户人家,想租借十间一进的院子,彼此之间都要离得近些,也好互相有个照应,租金适中,不要太高的,周围的人家都是老实本分的即可,最好对方是愿意卖宅子的,租期嘛,就暂定为三个月吧,这样的话,等我们在这里彻底落脚以后,若是觉得满意的话,说不定还得再找蒋大哥把院子干脆买下来呢。

不过,若是当下暂时没有合适的房源的话,还希望蒋大哥能帮我们先找两间大些的院子,暂时租上一个月也可以,我们都是才刚到郡城的,还没个落脚的地方,要是今天找不到屋子的话,怕是得去睡客栈了。”

时下无论是郡城还是像他们青石镇那样的小地方,都是有宵禁的规定的,露宿街头可是有极大风险的,万一被巡城的士兵抓到,还以为你不怀好意,把你抓进大牢里走上一遭,那可真就该欲哭无泪了。

周大新一条一条地罗列他的要求,这也是经过大家一致认可的,加上“愿意卖”这一条,是不想以后还得再专程找院子,又得折腾着搬一次家。

而蒋勇也听得很是认真,他做牙人这一行也有好几年了,也不是没有竞争者,可是近几年来他在附近的口碑越发好了,就连许多只是听说过他名字的人也愿意跟有需求的买家自发地推荐他,靠的是什么?还不是这份认真细心吗?替人家找房子的时候就当做给自家找房子一样上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长久下来,哪儿有口碑不好的道理?

“这样啊,大新兄弟的要求我也都了解了,说起来还真有合适的房源或许能满足你的要求,只不过,十家院子都要连在一起怕是有些困难,但是我可以保证,肯定是在同一条街上的,这个距离已经不算远了,不知道大新兄弟这边能够接受吗?”周大新的其他要求都尚算常见,唯独这一条让蒋勇有些作难,只不过,到底是送上门儿的生意,蚊子再小也是肉呢,他可不想放过。

于是,在脑海中将自己有印象的房源都过了一遍,又干脆取出自己平时用于登记的一个册子来,在上面翻了又翻,总算是筛选出了一处勉强算是贴近周大新要求的地方。

“蒋大哥能否细细地说一说?”周大新没想到,蒋勇这里居然还真有这么合适的房子,其实,他自己心里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只想着好歹最近能有个暂时落脚的地方,以后再慢慢寻摸也不迟,谁成想,事情竟然这么顺利?

“大新兄弟想必也知道,咱们东阳郡文风较盛,读书人多,想在科举上考出个名头的人更多,院试每三年会举办两次,每次快要到考院试的时候,便会有下面县城的童生、各个书院私塾的童生,以及往届中了童生的人前来考试,就在郡城居住的人还好,但是总有些外乡的读书人,既需要在郡城暂留,又囊中羞涩,负担不起长时间在客栈的消费。

这样一来,家中略有余财的人便起了屋子,好租给前来考试的童生们,长此以往,那条街上的院子也就大多数都是这个用处了,平日里会租住院子的人要少些,估摸着一条街上怎么着也有十余间空宅子了,环境自然也会更幽静些,但是大新兄弟大可放心,附近街上的粮铺、杂货铺等都是一应俱全的,平日生活绝对没有问题。

当然了,因为更多是租给考生用的,价格也会更贵些,但是下一次院试都要到明年去了,他们的屋子空着也是空着,大新兄弟若是决定好了的话,我便把人喊过来,再好生杀杀价,尽量把租金再减一些。”

蒋勇如是解释着,他也是看着周大新一行人穿着都很普通,又是刚来的外乡人,想要再郡城落脚,需要办事、添置的东西可还多着呢,手里的银子最后够不够用还不一定,能帮他们顺便省一点儿就是一点儿吧。

对于这一番好意,周大新自然是要谢过的:“蒋大哥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为着一点儿租金就要让蒋大哥去说和的话,我心里也过意不去,还是等到我们想要买下院子的时候,再劳烦蒋大哥出马吧。另外,若是方便的话,不知蒋大哥可否引路带我们去看一看院子?”

周大新深知,人情这种东西,那是用一点儿就少一点儿的,更何况,他们着急落脚,为了几十文的租金喊来卖家,在这里耗着也着实不划算,倒不如“懂事些”,也能给人留下个好印象,不过,经此一遭,他也总算是懂得蒋勇做中人的口碑如此之好的原因了,倒也的确是个妥帖的人。

蒋勇自无不可,跟自家老娘打了声招呼,带上一串儿钥匙,这才和周大新他们出了家门,也跟周老爷子等人打过了招呼,领着他们来到了隔壁这条街上。

诚如一句话“贵有贵的道理”,这街上的屋子又是专门为了租给读书人这才起的,各个院子里还专门种了些花草,显得很是清幽风雅,虽然都是一进的院子,却丝毫不显得逼仄,看过院子之后,众人都没有什么不满,各家便和蒋勇签订了契约,先缴纳了三个月的租金,又平摊了找中人的银钱。

各家都选了合自己心意的院子,虽然在周长宁看来都修得差不多一个样儿,但是周老爷子对其中一个院子是最满意的,周大新自然得尊重老爷子的心意了,周二柱和周三全便顺势选了隔壁左右两家的院子住了进去。

作者有话说:

今天的更新~

第三十六章 议事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 众人也没什么力气再去买粮食做饭了,由周长宁和杨毅以及几个比他们年纪稍长一些的少年,去街上买了各家的饭食回来, 在自家里吃过晚饭以后, 又齐齐地聚到了周家来,当然,董家人就不必掺和进来了。

“五叔, 咱们以后就住在东阳郡了吗?这院子好是好, 家具什么的也都是现成的,就是租金贵了些,如果不尽快找个营生的话,粮食肉菜之类的都得去街上买, 我们一家子一个月下来的花销可真要禁不住了。”周氏族人中一个中年人苦着脸如是说道。

这会儿, 关乎到各家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般重要的事情,也只有男人家才能开口讨论一二了,女眷大都是只有站在屋子外面旁听的份儿,至于为什么是屋子外面, 那当然是因为他们租的只是一进的小院子, 堂屋的面积有限,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了。

毫无疑问,这位族叔提出来的问题, 也是大多数族人心中同样感到迷茫的, 他们以往都是在村里生活的,粮食是自家地里种的, 蔬菜是自家菜园子里的, 肉也只有隔上十天半个月才会吃一回, 衣服也是买了布料自己拿回来裁的,总之,在过去的生活中,他们的消费习惯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从而将每个月的花销减少到一个极低的数字。

可惜,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初来乍到,哪怕要在这里定居下来呢,落户、买地、种地、收割,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在此之前,他们必须得找到除了种地之外其他的营生,否则就只能坐吃山空了,眼看着家里的银子一点一点地减少,那股焦虑的滋味儿,可真是谁试了谁知道。

周老爷子同样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到了一个新地方,特别是比青石镇这个平台要大上许多的地方,一个“里正”投在这浩如大海的郡城中,必然连个水花儿都砸不出来,而他过往所有的经验,能够直接套用在这里的,恐怕也寥寥无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