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三血肉罗店之血色的终结三(1 / 2)

加入书签

我说道:“校长不是曾密令云海整顿军力,驻守国防线吗?云海以为淞沪之役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可以将我军主力次第撤出,撤到国防线及南京的中间部分,构造工事,一旦国防线失守,那么就可以依托事先构造的工事,层层阻击倭寇主力,并且开展游击作战,以小股部队不断袭击倭寇后方,让倭寇难以全力攻击我军。

并且云海以为,我军何不将淞沪之役扩大为京沪之役?增加战略纵深,不将主力目光积聚在淞沪三角洲地带,而是更多地注意扩大战略纵深,发扬我国之优势,以空间换时间,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校长的目光在地图上,不断地扫视,而后点了点头:“云海所言不差,若是将国防线和淞沪战场联系起来,那么倭寇海军和空军之优势便会大大降低,淞沪之役,京沪之役,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

我接着说道:“校长,既然欧美列强已经不会为了我国得罪倭寇,那么我们就该摒弃不该有之幻想,尽我国之全力,将倭寇拖垮!既如此,在上海周边耗费大量的军力固守,确实有些不值得,云海以为,待到各部军队悉数抵达之后,我们不妨组织各部军队进行一次战略大反攻,以期击破倭寇已经建立的桥头堡阵地。

从而极大地震慑倭寇,将倭寇逼退,随后选择部分军队在上海及周边与倭寇周旋,将主力缓缓撤出,撤到国防线以及南京周边,依托国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依托中间缓冲地带层层设防,是为第二道防线;在南京周边,依托幕府山,雨花台等各个主要阵地,设立第三道防线;南京城,驻守大军,依托城防,设为第四道防线。

如此四道防线,层层阻击倭寇,并且潜伏军队为游击部队,趁倭寇主力攻打我军主力之际,突袭倭寇后方军事仓库以及地方守备部队,搅乱倭寇后方;再借由主力的奋战,我们就可以极大的消耗倭寇的军力和国力,并将将淞沪之役扩大为京沪之役,极大的迟滞倭寇,将倭寇进攻的难度拔升好几个层次。”

校长呆立半响,而后说道:“云海,你便如此确定,倭寇会进攻首都?而不是就此罢手?”

我急忙说道:“校长莫不是还以为倭寇之是为了得到利益,而不是想要灭亡我族吗?倭寇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们是想吞并全中国,而不是仅仅一个上海!校长!不能再迟疑了,不能再抱着不该有的幻想!只要利益足够,列强是不会管华夏大地归谁统治的!”

校长闻言大震,良久方才平静:“老了,不如过去那般果决了,也没什么底气,不愿意相信我国有能力单独抗衡倭寇,不过云海,你说得对,列强是不会管我华夏之生死的,既然如此,校长何必再依靠他们!娘希匹!老子就不信!我四万万炎黄子孙!天朝上国!拼不过他一个小日本!!”

校长的声音猛然提高,手杖一把丢了出去,一拳砸在桌上,面色潮红,口喘粗气:“娘希匹!想要老子妥协投降,门都没有!老子就和你们拼到底!”

我很是兴奋的看着眼前的一切,这才是那个北伐战场上不惧生死身先士卒的校长!虽然粗口频出,连家乡话都骂了出来,不过,这才是父亲记忆中那个性如烈火,嫉恶如仇的校长!

“云海,你来说说,我们具体应该是怎么样的做法,倭寇会不会有什么突然行动,从而打破我们的部署呢?”校长坐在了椅子上,喝了一口茶,平复了一下心情:“呵呵,一时激动了,不要见笑。”

我笑着摇摇头:“云海岂会见笑?云海还记得,父亲曾经说过,当年的校长,性如烈火,嫉恶如仇,放言说,要救中国,就要杀光所有的资本家!还要杀光所有的帝国主义!结果被父亲迎头痛斥,呵呵,只是云海从没有见过那样的校长,今日一见,才知父亲所言非虚。”

校长笑着摇摇头,连连摆手:“校长年轻的时候,一度很是痴迷于马克思的言论,通读了很多马克思的著作,很向往那个神话一样的美好世界,也想创造那个美好的世界,唉!一晃好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变成了老头子,而一个小婴儿,却变成了大名鼎鼎的定倭将军,世事无常啊!”

我笑了笑,随即正色说道:“校长,依云海看来,在我国继续增兵的前提下,倭寇必然也会继续增兵,现在上海战局胶着,无论是我们还是倭寇都想打破这个局面,所以,倭寇的增兵是必然的,至于增多少兵,从什么地方登陆,什么时间登陆,那就要看我们的情报人员是否得力,这一点至关重要,若是倭寇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登陆,把登陆战变成了偷袭战,那就万事皆休!”

校长点了点头:“校长也是考虑过这个问题,除了各个码头,政府还考虑过杭州湾,金山卫乃至是罗店等等地方,对了,八月二十号,校长收到了情报,说金山卫方向有倭寇水兵登陆勘察,校长觉得,倭寇登陆金山卫的可能性比较大,已经派人构筑阵地严防了。”

我问道:“金山卫?”

校长点点头,指了指地图上的一个地方:“就是这里,戴雨农提出的建议就是,金山卫硬滩地带港湾水深,倭寇大部队很有可能选择这里登陆,所以,希望我们驻重兵把守。以防倭寇真的从此处登陆。”

“戴雨农?”我又问道。

校长拍拍脑袋:“差点儿忘记了,你不认识他,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情报人员,是校长的得力助手,有时间介绍你们认识,有事情你可以和他直接联系,他收集情报的能力啊,他要自称第二,我国家无人敢称第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