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碧血银枪_112(2 / 2)

加入书签

曹操的目光在两人交握的手上飞快地掠过,仿若被脚步马蹄飞踏而腾起的沙灰一般,一丝羡艳,在心里轻轻扬扬地划过。

醒 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手握杀人剑,身藏功与名。这般潇洒快意,从古至今,不知多少男子梦寐以求,可古往今来,却始终没有一人能真正做到。天下至尊的那个 位置,掺杂了太多的利益纠葛,平衡制约,拥美无数易,求一真心难。古往今来,又有哪个君王能得一心人倾情而待,又能得江山在握,名垂青史?

天时地利如曹操,至今也不过是看着江山多娇,萦萦只身,无人入梦耳。

见曹操突然之际神色怅然,王妩倒是猜到了几分他的心思。实际上,若照她之前所想,远行避祸,天高水远,自是能够安然度日。只不过独处异世,萦立于天地之间的那股苍苍莽莽的孤寂之感,却多半是要随她一生了。

好在,赵云身上银甲太亮,笑容太从容,长枪如龙入云之时,仿似占尽了天地的光华,亮夺人心,夺了她的心。

“方才阿妩酒不沾唇,空费我那一壶青梅酒,如今有子龙在侧,总敢入口尝一尝了罢!”曹操的怔忡只一瞬间,便立刻回过神来。

言辞之间熟络得令王妩突然生出一种带了靠谱的男友去参加老友聚会的错觉。秀恩爱,不怕醉。

军帐之中,酒尚温。

“辗转了许久,没想到终还是没改了曹孟德初见赵子龙的场景!”曹操举盏和赵云虚碰一杯,仰头饮尽,颇为感概。

坐于赵云身侧,王妩闻言便想起了三国演义电视剧里,赵云单枪匹马七进七出,杀得曹操满头大汗的情形,再想起方才赵云一人一马,银枪如电,硬是逼得千百曹兵半步不得近的模样,两相一比,不由莞尔。

曹操放下酒盏,向赵云拱了拱手,问道:“还未请教子龙,何以我片刻之前方闻军报曰子龙率部破我徐州城前三万将士,然子龙却孤身犯险于此?”

赵云眉峰微扬:“曹公错了。徐州城前三万曹军乃奉曹公之令,助我收归城池,安顿军民。亦是奉了曹公之命,为我五千骑兵将士让道引路,直到距此处十里之遥。云所为者,有援有依,又怎算得上是孤身犯险?”

从青州带兵入徐州的确实是他,但大开徐州城门,引城外曹军入城的却是郭嘉。更确切的说,是郭嘉传的曹操令。

曹军入徐州,担恶名的自然是曹操,赵云领着五千骑兵不过是穿城而过,所到之处,三万曹军事先得了死令,自是半点都不加阻拦。也正是因为如此,夜色之中,曹操的斥候远远地便见到了赵云骑兵骁勇,冲破自家军防的一幕。

这才有了曹操方才接获的军报。

但没有人能想到,这根本就是三万曹军故意放水。而赵云的五千骑兵根本就不是为了夺城,而是冲着曹营而来!

赵云孤身闯营,几乎吸引了曹营所有人的注意力,怕是直到此时,才有人会注意到地平线上那只一个冲锋就能冲进曹营的五千快马踏出的袅袅烟尘。

说到底,一来一回,这处处见赵云的迷局不过就是简单的打了个时间差而已。但在这只靠快马飞驰报讯的年代而言,这个时间差,就足够了。

天生鬼才郭奉孝!

曹操呆了片刻,酸甜醇香的酒如一线清流入喉,却是激得一口浊气在胸腔里激荡不休,郁闷不休。

这能怪他么!王妩的那两句歌词出自郭嘉之口,引得他心生疑惑不假,可真正使他动了杀念的,却是郭嘉的“拒不承认”!

像“本是同根生”这种明显到了极致的试探,他用过不知多少次,可郭嘉却是半点也没有反应。他不怕郭嘉同是穿越者,说到底,就算是穿越,只要对方一心还只是想做郭嘉,想做王佐之臣,那他是半点都不会介意。

作为曹操,他摆明了自己的来历,但作为郭嘉,对方却不接茬,不承认!他也明明白白地问过郭嘉,那两句诗出自何处,可每每此时,郭嘉却是三缄其口,但笑不语。

曹 操这才觉得问题大了,他不知道郭嘉身体里的那个未知的灵魂来自何方,不知道他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甚至不知道那个灵魂是不是复姓司马……他越想越多,顾虑重 重,疑惑重重,不安重重,这才一步一步,生生将郭嘉逼得心灰意冷,将郭嘉逐至最前线,要借战之力,将他除去……

智若郭奉孝,又怎会看不出他这拙劣不堪的借刀杀人之策?

“卧龙跃马终黄土,美人帐下犹歌舞!”曹操一副要吐血的表情,“当日郭嘉在青州设宴,你也在场?”

如此重大的怀疑,他当然不是没查过。可偏偏又不能向人明言他要查些什么,用尽了手段,也只能打听到郭嘉因为这两句歌词在青州之宴上失手舞飞了剑。

其实他早该想到的。只是先入为主,再加上大男子主义作祟,根本没有将目光停留在一个女子的身上……

“报——”肺活量绝佳的报讯军士又拉响了人工警报,“报,东南向发现烟尘弥漫,疑是数千骑兵。”

曹操猛地回神,再站起身来,眉宇之间,竟隐现睥睨之气:“传令,全军严守,不得出战。长矛手退后,铁盾为先,将不得令,兵不得出,箭在弦上不得发。”

传讯兵领命而去,曹操已然冷静下来,向王妩道:“照我们方才所约,我立刻退兵,但徐州哨所,由郭嘉全权负责。”

郭嘉假令袭徐州,已成事实,曹操若是追究,以他之前对郭嘉的倚重而言,自损颜面是小,怕是自此郭嘉都不会再归曹营。而他将错就错,郭嘉袭取徐州,他便干脆以徐州相托,进退之间,又得是好一番人心的思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