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83)(2 / 2)
然而,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能够永恒的,强悍的汉王朝也是如此。
越是强大的王朝,覆灭的场景越是宏大,东汉末年三国分汉,群雄逐鹿天下,相携谱写了一出英雄赞歌。
盛大的王朝在战乱中落幕,在中原的战乱之中,北方的胡族悄然兴起,五胡乱华,大量北方居民南迁。
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涌入给南方的崛起带来了机会,战争促进技术的发展,北方的陆路被堵,人们向着海洋伸出了试探的脚步。
自古乱世出英雄。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唐太宗横空出世,盛唐王朝以它自信包容之姿迎接八方来客,大量的外国人与大唐平等建交,互派留学生。
凡是通过科举,不论出身不计血统都可在大唐的朝廷里做官,唐之名随着商人和学生的步伐,响彻整片大陆。
如果说唐的影响力在陆地的话,宋的影响力便是在海洋。
建国时失了云十六州对于宋的影响巨大,这也使得它成为了大一统王朝中领土最为狭小的国家。
且其面对的,是继匈奴后最强盛的游牧势力蒙古。
比汉更糟糕的是,他们的敌人也是一个大一统国家。
宋放弃了吗?没有。
他们从占城引入了产量更高的占城稻,走西南的茶马古道换来了优良的马种,通过海运赚取财富来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弱国之身竭力平衡多方势力。
国虽小,却未必没有图强之心。
只可惜,他们遇到的是最强盛之时的蒙古骑兵,天命不予,无力回天。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是蒙古最后的征服之地。
崖山一跳,国虽亡,人心骨气却如心灯不灭。
元的开国土地为有史以来最大,直至南方的海南岛。
元人从海南岛上的黎族手中习得木棉织布之法,棉布开始出现在了中原人的眼中。
然元虽有雄主,却无后继之力,国土面积渐衰,反叛频频。
至正十二年,有苦力从黄河河道中挖出一尊独眼石人,各起义军揭竿而起,在毫州城中,出现了一块小小的朱色。
反元复宋之火点燃,其中,一块赤红色的火焰在浙西之地燃起。
那是属于朱元璋的起义军,这团红色烧得飞快,左吞右并,很快就从起义军变成了吴王,最后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
正是日月重开大宋天。
在座的朝臣们终于忍耐不住,喧哗频频,语气中满是兴奋激动,就连皇子们也多按捺不住,不停在座位上扭动身体变换角度想要看得更清晰些。
这些人中,唯有朱元璋纹丝不动,他坐在原地看着地图,眼中带着追忆,似是要随着地图的发展,将自己的青春再走上一遍。
刚诞生的明帝国版图很小,但是没有一个臣子对此有异议,因为他们很清楚后续的发展。
洪武元年,夺福建,攻大都,元帝北逃,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重归汉地。
洪武三年,洪武帝北伐,三路全胜。
四年,克成都。
五年,北伐大漠,虽未有战果,却顺便取回了甘肃。
六年,于雪域高原置都卫,政教分离。
十三年、十四年接连北伐,皆取得巨大战果。
洪武十五年,最后的北元势力梁王被从云南拔出,傅友德蓝玉破云南,梁王自绝于滇池,大理段氏投降。
自此,大明终于一统南北,驱逐北元,复华夏之荣光。
而同时,在朱元璋的积极推广之下,草棉这一作物遍布长江黄河流域,大有取代蚕丝麻布之势。
棉花种植容易,也不如蚕丝娇贵,贩夫走卒皆可穿,在广泛种植后价格渐低,自此,广大平民不必担心无衣可穿,寒冬冻死者每年均降一成,此数据前所未有。
小童的嗓音已经有些沙哑,他略略停顿,又道:自华夏起始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三千年中,沧海桑田,功臣良将明主无数,他们共同铸就了华夏的魂魄,筑起华夏的脊梁。
小皇子小皇女们列队走出,他们手捧一个数米长的卷轴,向众人展示,卷轴中书写了许多人的名字。
端午之日绝望投江的屈原、寇可往,吾亦可往的刘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许许多多的名字和他们的呐喊出现在了这儿,出现在了大明的皇宫之中。
同时,大明的地图上也显现了许多名字。
朝臣中惊呼一片,常遇春、朱文正、胡大海、邓愈还有许许多多他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名字都出现大明现在的地图上。
一个小小的身影从暗处走出,他的手里也有个小卷轴,显然,他手中的卷轴上写的就是这些为大明开国捐躯之人的名字。
这些小皇子小皇女们站立在一起,背脊挺直,齐齐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94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