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到北上多年,久未露面的靖王,李令之心中一动,问:“您与靖伯伯在上京就认识吗?”
杨学士难得愣住了,叹息道:“希真,那可是叁皇子,我不过直讲之子,何以识得?”
李令之有些失望,靖王少年事京中少有人知,他也不爱提,不由道:“若无己亥之乱……”
杨学士想的却是,若无京城动乱,叁皇子不定埋骨何处,哪有后来与先帝趁势而起?
现时的御座甚至不知会改哪个姓呢。
官可以换朝廷做,命一定要留才好守住家族的荣光,世家子身体里流着冷酷的血。身为一个标准世家子,没有人比杨学士更清楚,天下人——即便是附逆的家族——都可能有退路,唯独失却江山的皇族没有。
眼前毕竟是李家县主,显而易见对族伯满心崇拜,杨学士便不多话,只道:“我那会儿没机会认识殿下,倒是认识老怀宁侯。”
怀宁侯卫琅去的早,湮没于上京百废待兴时的纷乱过往,偶尔有人论及,也是怀念他的居中持重、严明端庄,惋惜没了他劝诫,靖王越发无法无天。
李令之一听罕有的旧闻轶事,顿时来了精神:“卫尚书说他被人批过轻佻浮躁,不似乃父君子清正,年少时神伤许久,这是真的吗?”
杨学士莞尔道:“卫文柏是被谁诓了?我倒觉得他们父子挺像,反倒是他姐姐湖陵,当年恣意张扬,不知道是随了谁。”
他一边回忆,一边慢慢道:“我认识怀宁侯那会儿,他还没你大呢,人称小卫太医,尤擅针灸,每月会来给几个老学士扎一顿,天冷来的更勤。馆里年轻人多,还有如我这样来混的小孩子,难免有些磕碰,不想家里烦人就会去找太医署找他。小卫太医还是个吃家,身上总带些零嘴,有些他自己做的味道比市集卖的还好,常有人去找他专门就是蹭吃的。”
李令之听他熟门熟路的口气,怀疑道:“老师蹭过多少?”
“一点点而已啦。”杨学士含蓄道,“我见阿爷伏案久了脖颈有点毛病,寻他想学推拿,他说我学了也使不上劲,就缝了些药包说回去熏,直到他随殿下离京我们还常来往的。”
李令之越发好奇,“那您和靖伯伯怎么认识的?我小时候常跟他一块儿,都不知道你们那么熟啊。”
“我不喜欢出门,他不耐烦坐书房,自然就见的少了。”杨学士笑道,“相识说来还是桩乌龙。我才上京时暂住学舍,有一回遇靖王微服出行,错认是小卫太医,上去与他叙旧相谈甚欢。也是那日凑巧,怀宁侯恰与祭酒见面,与我们遇上,一边唤殿下,一边唤叁郎,我这才知身边人竟是摄政王。”
李令之却很迷惑,“这还能认错啊?”
“他二人是表兄弟,眉眼尤其像,你若与我一隔几十年再见,定然分不清。”杨学士回想起来也好笑,“幼时就听说叁殿下骄纵,后来又知淮南王勇武名震天下,哪能想到性子会这般促狭?”
稚龄经历己亥之乱,如今一晃已过古稀,同龄人硕果难存,年轻人并不爱听旧事。杨学士难得遇上热心听众李令之,控制不住谈性大发。
李令之竖起耳朵,听得聚精会神,等被一阵寒意冻回过神,才发现炭盆不知何时已灭了。她赶紧叫人换新的来,烤着火嘀咕,“这儿也太破了,炭都废得多,我要参将作去。”
“他们一贯怠惰,参容易,改难。”杨学士倒是随遇而安,并不放在心上。
将作和户部是经年的老对头,一个骂满屋财迷死抠门,一个骂大老粗狮子大开口。两部扯皮尾风乱扫,不管别人死活,官署修缮一向能拖就拖,养护得过且过。将作监挨骂就将手一摊:没钱怎么干活,要修大家都等着咯。
前头的公房人来人往,算是弘文馆的脸面,能轮上定期更换窗纸和修缮,深处藏书房那是不提也罢。不止弘文馆,其余官署境况也是如此。
将作监被参惯了,脸皮比城墙厚,又识时务的让各大官署头疼:他们给参人大本营干活可是一向尽心尽力。
御史台屋舍古旧,门前两排高大柏树,夏日凉凉还可,入冬阴冷肃杀,最愁烧不起火,永远在为保暖犯愁,因此和将作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说御史台对别人是冷酷无情如秋风卷落叶,那对将作监的态度就是春风化雨温润无声,明目张胆的投桃报李。
李令之改变思路,惦记上了裴珣,笑道:“那我请御史去参啊。”
杨学士被她的口气逗乐了,“可以试试!”
————
让我们记起樱妹的本职:吃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