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行理解孙策的难处,接受了孙策的安排,随即将韩银的人马编入亲卫营,开始大张旗鼓地整合训练。在大婚前的各种仪式中,韩银率领的一千骑更是以仪仗队的形势多次出现,亮出了韩家的旗号,大造声势。
一时间,韩遂派千骑增援孙策的消息不径而走。一千骑也许起不到决定作用,但其中象征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尤其是韩银,作为韩遂的独子,他出现在孙策麾下也就意味着韩遂对孙策无保留的支持,这对各方势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
……
盱眙,磨盘山。
刘和坐在山坡上,敞着怀,喝着桑椹酒,看着天边如血残阳,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他抬起手,揉着酸胀的眉心,闭上眼睛,却依然觉得眼前血红一片。
不祥之兆啊。刘和心里暗自叹息。他这两天眼皮跳得厉害,总觉得有什么大事要发生。想来想去,他越想越后悔,当初不该答应袁绍的要求,率骑兵突袭豫州。现在孙策没有崩溃,他却陷入了困境,面对孙策和陶谦的夹击,他没有一天能睡得安稳,总觉得下一刻就会兵临城下。
下邳、广陵无险可守,唯一可用的就是几座城,但无援不守,没有援兵,几座城是无法坚守的。他盼着秋后袁绍的反攻,又担心袁绍不能反攻。袁绍如果反攻,他可以起到策应的作用。袁绍不反攻,他就会面临陶谦的反击。就算孙策可以暂时放过他,陶谦也不会容忍他留在身后。
怎么办?刘和愁肠百结,伸手去取酒杯,打算再喝一杯消消愁。他摸了个空,再摸,还是什么也没摸着。他诧异地睁开眼睛,却看到荀谌站在一旁,手里拿的正是他的酒杯。
荀谌低着头,看着杯中的残酒。“听说孙策的亲卫骑督阎行正在大婚,大宴宾客,一定有不少好酒,将军有没有兴趣去凑个热闹?”
刘和苦笑一声:“这不合适吧,人家办喜事,我们去杀人?”
“我没有说去杀人。”荀谌在刘和对面坐了下来。“我是说去祝贺。将军,坐在这儿独饮解不了愁,平舆反倒有可能。”
刘和坐了起来,身体向前微躬。“友若,你有什么计划,说来听听。”
“阎行不过是一个骑督,孙策为他的婚事大张旗鼓,为何?”
刘和思索片刻,若有所思。“虚张声势?”
“没错。任城之战后,孙策虽胜,却也是惨胜,尤其是骑兵损失甚大。他向韩遂、马腾买马,盟主不会坐视其成,一定会让人到关中活动,抬高马价,甚至阻断孙策购马的途径。孙策要付出比往常更大的代价才能得到足够的马匹。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购马会占用更多的财赋,让他捉襟见肘。”
“满宠奉命搜刮世家,还不够用?”刘和苦笑道。想起这件事,他就后悔。他们侵袭豫州,让支持袁绍的豫州世家被孙策抓住了把柄,现在孙策派满宠这个酷吏巡视豫州,那些世家只能仓惶出逃,有不少人就逃到了下邳。虽说带来了不少细软和粮食,但土地、宅院却成了孙策的战利品。
“十万之师,一日千金,又岂是那点收获能弥补的。孙策要抑制土地兼并,耕地良田不能转让,能卖的只有宅院,急切之间,哪有那么多买主。”
刘和点点头,觉得荀谌分析得有理,孙策手头紧应该是实情。尤其是粮食,关中大旱,粮食歉收,天子求援的诏书甚至送到了徐州,孙策肯定也在求援之列,韩遂、马腾很可能会要求孙策以粮食交换战马。对孙策来说,现在再多的工坊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秋后与袁绍决战对他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能不打,再拖一年半载,他就能缓过这口气来,胜算会更大。
“我们去祝贺,合适吗?”
“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荀谌漫不经心。“盟主需要令尊的战马支援,只要不过份,他不会计较将军。袁谭被俘,我们也可以借着探视袁谭的名义去,私下里和孙策接触。”他看看刘和。“如果我猜得不错,陶谦一定会派人祝贺,如果使者是王景兴,那就再好不过了。”
刘和心中一动,嘴角挑起一丝笑意。荀谌果然聪明,知道见缝插针。如果此行成功,他不仅能和孙策暂时达成和解,也许能和陶谦有所默契。只要孙策不支持陶谦,仅凭陶谦自己的力量也不能把他怎么样。陶谦真要不识相,他完全可以反取徐州。
“友若,你看谁去比较合适?”
“这件事不宜张扬,要派一个名声不著,却办事沉稳的人才行。上次赵昱推荐来的吕岱吕定公就不错。”
刘和想了好一会儿,才想起吕岱是谁。吕岱是广陵郡海陵县人,原本在太守府为吏,深得太守赵昱赏识,就推荐到他这里来。他和吕岱接触了几次,觉得此人没什么过人之处,家世、名声都很一般,不像赵昱说得那么优秀,就没有付以重任。现在荀谌提起这个人,听起来似乎不错。吕岱没什么名声,不会引起别人注意,做事还算沉稳,应该能完成任务。
“友若知人,吕岱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刘和点点头,同意了荀谌的建议。
第1126章 吕岱
阎行成亲,忙碌的不仅是阎行,孙策也因此忙得不可开交。关东人对西凉人又恨又怕,恨的是他们残暴,怕的是他们战斗力强悍。到目前为止,除了孙家父子,关东人与西凉人交手的纪录都惨不忍睹。韩遂、马腾向孙策低头,派骑兵助阵,这大大增强了豫州人对孙策的信心。孙策既然能击败残暴而强大的西凉人,并将他们收为己用,他应该也可以击败袁绍,守护豫州的和平安定。
袁绍在世家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对寒门甚至普通百姓来说,他的影响力急剧下降。死心塌地支持袁绍的人先后逃离豫州,剩下的人对袁绍并没有太多的认同,谁能在乱世中保护他们,他们就愿意支持谁。与孙策相比,袁绍名声很大,战斗力却不怎么样,几年前,他坐拥数十万大军却被董卓击得大败,这样的人靠不住。
不少人借着阎行结婚的机会,带上礼物前来祝贺,然后想方设法与孙策见个面,看看有没有机会谋一份差事,混一口饭吃。年初刘和入境时,不少县的县令、县长被杀,留下了很多空缺。没有被杀的又因为与刘和勾结,事后不是逃走就是被孙策杀掉了,最少也要免官,汝南三十七城就有近三十个县的县令、县长要更换。
孙策每天都要接见很多人,鸡鸣即起,三更才睡,苦不堪言。如果不是年轻,如果不是袁权能帮他做睡前按摩,放松调整,他怀疑自己能不能支持到秋后与袁绍决战。
这一天,他正与陶应说话。陶谦与孙坚同辈,不可能来参加孙策部将的婚礼,所以他派陶应来。上次陶商到平舆来了一趟,与孙策见了面,有一些约定,满载而归,得到了陶谦的赞赏。陶应倍感压力,这次特别争取到了机会,来到平舆,第一时间求见孙策。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战斗对陶谦打击很大,他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入夏以来更是卧床不起。陶商在东海,每天和陶谦见面,有明显的优势,陶应守在武原,没那么方便,总担心陶谦突然去世,自己会错失先机。在这个时候,取得孙策的支持非常重要。即使孙策不亲自参与他们兄弟的争斗,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利好的消息。经历过几次战斗,他自信比陶商更有优势。
对这种兄弟内讧的事,孙策打心眼里反感,同时他也清楚,如果陶谦死了,陶商、陶应兄弟大打出手,对他来说并不是好事。因此,他力劝陶应保持克制,不要兄弟阋墙,让外人从中渔利。当然,他也答应陶应,万一发生这种事,他会主持公道,建议他们兄弟各据一郡。现在徐州也就剩下两个郡国:琅琊和东海,你们一个一个,别争了。至于广陵和下邳,谁有本事夺回来就是谁的。
陶应反复权衡,觉得这个方案对自己有利,答应了。
好容易说服陶应,有人来报,外面有一个叫吕岱的人请见,自称是广陵人,是长史张纮的朋友。
孙策一听吕岱的名字,立刻来了精神。吕岱可是东吴重臣,能拿下交州,稳住后方,吕岱居功至伟。他立刻起身,笑着对陶应说道:“仲允兄,你徐州名士来,一起去迎一下吧。”
陶应对吕岱一点印象也没有,不过孙策这么说,他不能不给面子,附和了两句,起身随孙策一起出去。
吕岱站在门口,面色平静,心里却在打鼓。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见着孙策。在门口等着见孙策的人很多,他不知道孙策会不会见他,又什么时候有见他。张纮是有名,他却没什么名。据他所知,广陵人秦松、陈端都是经张纮举荐进入孙策幕府的,他却没有收到邀请,可见张纮并不看重他。他毛遂自荐,效果肯定不如张纮举荐好。
若不是公务在身,他必须见到孙策,他也不愿意来冒这个险。
就在他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里面走出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人身材高大,龙形虎步,足下生风。另一个跟在后面一路小跑,有些狼狈。他正在疑惑,忽见那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扬声道:“广陵吕定公何在?孙策在此,请出来一见。”
吕岱愣住了,直到孙策喊第二声,他才反应过来,连忙上前行礼。“某便是吕岱,见过将军。”
孙策一把抓住吕岱的手臂,放声大笑。“定公,来得何其迟也。请进,请进。”说着,拉着吕岱就往里走,连一旁的陶应都给忘了。吕岱被孙策拽着跑,脑子里一片空白,甚至没有注意到一旁请见的人羡慕的目光。孙策拉着吕岱来到堂上,请吕岱入座,这才笑道:“定公刚到平舆?”
“是,是。”吕岱被孙策的热情搞得晕头转向,还没定下神来,只是连声答应。
“这一路走来,形势如何,还算安定吗?”
吕岱想了想,很诚恳地说道:“虽然有些议论,但总体来说,人心安定。能在这种情况下稳住局面,将军极是不易。”
“哈哈,能得定公这一句,我甚是欣慰。”
孙策搓着大腿,笑容满面,热情而真诚,一点也不像第一次见面,倒是像久别重逢的好友,让吕岱感慨不已。久闻孙策平易近人,求贤若渴,果然名不虚传。他和赵昱、刘和相处那么久也没见过他们这样的笑容。孙策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聚集众多人才,打下如此基业,的确有其过人之处,难怪张纮这样的名士都愿意为他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