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阁>穿越重生>策行三国> 策行三国 第893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策行三国 第893节(2 / 2)

“大王,臣以为,比起迁都,有更重要的事。”

“什么事?”

“正名。”

孙策眼神微闪,沉吟良久。“兹体事大,要从长计议。公瑾非是他人,我也毋须隐讳,这一步迟早是要走的,只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方是上计。”

周瑜避席,匍匐在地,大礼参拜。“大王深思熟虑,臣佩服。只是有一事,臣一直不得其解,还望大王指教。”

“什么事?”

“大王不信天命,信民心吗?”

“怎么讲?”

“大王半有天下,囊括九州,户口更是占天下大半,却以吴王自居,置荆楚、燕赵之民于何地?是将他们归于关中,还是弃之不顾?百姓不可一日无主,大王不为,只怕会有其他人趁虚而入。当年光武仅得河北,便于鄗城千秋亭即帝位,岂是急功近利?非也,乃为正名,示天下人以形势,使其知去就尔。如今大王行王道,施仁政,天下归心,大王不就帝位,岂不令人顾盼迷茫,不知所归?”

孙策打量着周瑜,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他没想到周瑜会劝进,而且这么坚决。从他的态度和理由来看,他应该是准备了很久了,绝非一时冲动。

难道说他特地从益州赶回来,就是为了这件事?

“公瑾,这件事……还是要从长计议,不能仓促。”孙策缓缓说道:“至少要先安葬了家父再说。家父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大汉尽忠,如今只差一步,我总不能违逆他的意思。”

周瑜松了一口气。孙策已经同意了,但他需要更多的人表态,安葬孙坚能要多长时间,最快一个月就能解决问题。如果动作迅速,新年以前就可以称帝,最迟也不过明年春天。

……

孙策没有留周瑜用晚餐,只是将他送出偏殿,看着他出宫而去。

站在廊下,孙策想着周瑜劝进的事,心中疑惑。原本钟繇借孙翊之口劝进,他还以为是钟繇个人的意见,现在周瑜又劝进,他不能不多想一些。以周瑜对荀攸的信任和尊敬,要说这里面没有荀攸的意见,恐怕不太现实。

钟繇、荀攸都是颍川人,他们的意见是不是代表了颍川人的意见?

可是他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他最近的心思都在推行优化新政上,根本没有考虑称帝的事。他对周瑜说时机还不成熟绝非托辞,而是真心话,可是从后来周瑜的反应来看,他显然不这么认为。

孙策想着,叫来凌统,打算让他去请军师祭酒郭嘉来。可是想了想,又决定亲自走一趟。坐了大半天,他想走动走动,也想去军师处看看。周瑜回家三天,宾客盈门,他天天在宫里待着,反倒和外界接触不多,有些闭目塞听,消息滞后。

孙策突然要出殿,凌统有些意外,仓促之下,派人去殿下的值庐中叫侍从骑士来。今天当值的是关羽,时间不长,关羽匆匆来了,衣冠整齐,神情却有些慌乱。孙策见了,不免有些奇怪。

“云长,你这是……准备下值了?”孙策抬头看看天,太阳还在天上,离下值至少还有半个时辰。

关羽讪讪地笑了两声。“臣……晚上有点私事,所以提前收拾了,打算等换值的人一来就走。”

见关羽一脸的春情,孙策心中恍然。“月上柳梢头?”

“什么?”关羽一脸茫然。

孙策笑了一声,没再和关羽拽文,他没那文艺细胞。“你可收敛点,别耽误了大事。秦谊回关中可不是玩耍,他关系着一群人的死活呢。”

关羽很尴尬,顾左右而言他。看着一个九尺高的汉子情窦初开的窘迫,孙策有点不太适应,他摆摆手,示意关羽不用随侍,军师处就在殿门外,不会有什么危险。关羽挠挠头,不好意思离开。孙策想了想,说道:“给你一个任务吧。”

“请大王吩咐。”

“你去几条最热闹的街市转转,听听百姓们最近都在说些什么。”

“喏。”关羽欢喜不禁,连忙应了,转身去了。孙策叫上凌统,向军师处走去。凌统追上孙策,嘻嘻一笑。“大王,你是想了解民间舆情吗?”

“是啊。”

“那你让关云长去可不行。他的相貌、身高都太显眼了,往那儿一站,别人就知道他是大王身边的人,谁还敢乱说?”

孙策想了想,觉得有理。关羽的确不是做小密探的材料。“那你说谁比较适合?”

凌统眉开眼笑。“当然是我们几个。如果说关云长他们是大王的爪牙,我们就是大王的耳目啊。我们既有江东人,又有中原人,还有河北人,可以分头行动,各管一片。晚上逛待的大多与我们年龄相当,也不会有人注意我们,肯定能探听到最真实的舆情。”

第2282章 纪年

孙策觉得有理,答应了凌统的请求。他的确很想了解民间的舆论,即使他并不想现在就称帝。

与周瑜以为的相反,他其实并不怎么相信民心。普通百姓很多时候就是一团散沙,得过且过,所谓民心所向有时候只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已,可以引导,却未必可以依靠,真正能够影响历史的还是一部分掌握了权力和资源的人。周瑜所说的民心,恐怕也是这些人的心,而不是指真正的百姓。

但这并不妨碍他听听民间的声音,毕竟新政的目标之一就是保障普通百姓的生存权,并且给他们争取一点发展的机会,为华夏文明的传承打下一个相对坚实的基础。

孙策一边和凌统闲聊一边出了殿,军师处就在殿门外右侧的院子里,门口有当值的郎官,见孙策走来,郎官很是惊讶,纷纷欠身行礼。孙策示意他们不要声张,举步进了门。

军师处的院子里很热闹,孙策一进门就看一群人聚在一起,正在讨论什么,声音虽然不大,气氛却很热烈,当中两人指手划脚,神情激动,围观的人也频频点头,或是附和,或是反对。孙策很是好奇,放慢脚步,凝神倾听。他的耳力极佳,那些人也没有刻意的压低声音,他很容易便听清了内容。

这些人争的是年号,具体的说是明年继续用朝廷的建安年号,还是用大吴自己的年号。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大吴还是朝廷所封的藩国,自然要用朝廷的建安年号,一种认为天子刘协已经死了近一年,长安一直没有新帝即位,朝廷已经名存实存,再用建安年号没有意义,不如用大吴自己的纪年。

孙策停住脚步,正想多听一会儿,郭嘉与荀彧并肩从里面走了出来,见孙策站在院子里,连忙上前行礼。正在争论的人这才发现孙策,纷纷过来行礼。孙策目光一扫,发现主张还用建安年号的是个汝南籍的参军,好像姓田,具体叫什么,他一时想不起来,主张用大吴纪年的是一个生面孔,听口音像是青州人。

“你是新来的?哪里人?”孙策笑着问道。此人中等身材,年约三旬,白面短须,面相儒雅,却不文弱,看起来很精神。

“臣国渊,字子尼,青州乐安盖县人,刚刚入职一月有余。”

“你就是国渊?”孙策认真的打量了国渊两眼。他对国渊有印象,这是个人才,不仅师从郑玄,学问很好,而且通晓实务,能力很强。他之前还问过华歆,没想到在这里碰上了。军师处的军师任命会向他通报,普通参军则毋须他批准,看来国渊还只是一个普通参军。以他的师承,这个起点可不高。

“臣正是国渊。”国渊淡淡地应了一句,不卑不亢。

“你刚才说不用建安纪年,用我大吴纪年,可有依据?”

“臣以为,先帝崩殂已近一年,新帝未曾即位,长安朝廷人心崩坏已然可知。且先帝虽有后,却是无知孺子,长安宗室也无杰出之人,纵使长者登基也不过是个傀儡而已,于国于民无利。若是有权臣趁势取利,挟天子以令诸侯,大王听与不听,皆有非议,不如用吴国纪年,分而治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