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2 / 2)

加入书签

这个明明比林雪涅高出了十几公分,可此时却是在气势上比她矮了何止一头的年轻人动了动嘴唇,并在尝试了数次后终于开口问道:“这里……这里要打仗了吗?”

“不会。”几乎是连思考的时间都没花,林雪涅就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可、可是您刚刚也已经说了,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在边境线那里布置了几十万的军队!我、我和我的父亲还有母亲,我们是不是应该现在就去到别的地方?别的……暂时还不会被波及的地方?”

两国交战时,住在边境地带的居民们总是被波及得最惨的。个人的力量在此时变得没有丝毫用处,他们的生命也不再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里。

尽管,林雪涅眼前的这个男孩还很年轻,并且他的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关于上一场大战的景象,可他依旧会因为大战将至的种种信号而感到害怕。

因此,他这样问林雪涅,这样问一个仿佛对眼前的局势有着深刻了解的女记者。

然后他听到了这样一句反问:“你听广播了吗,男孩?我是说,捷克斯洛伐克的广播。”

那让他陷入了一瞬间的迷茫,并在那之后诚实地摇了摇头道:“不,我听不懂捷克语。”

接着,林雪涅笑了,并说道:“今天上午出门前,我听了一会儿他们的广播。捷克斯洛伐克人说,根据他们得到的消息,英国的海军和法国的陆军都已经开始动员了。德国打不过他们那么多人的,这种时候,只有蠢货才会做出同等于宣战的行为。”

这个在东部边境长大,并且也没有念过太多书的年轻人虽然并不懂得很多事,可是当他听到眼前的这个原本还让他觉得很能够激发人保护欲的女孩说出这样的话语,他竟是感到自己的内心神奇般地平静下来。

可他才想要对林雪涅露出笑容,就听到眼前的这个女孩又嘀咕一般地说道:“这个国家虽然有很多疯子,但蠢货倒是并不多。”

于是旅店老板的儿子又露出了一脸疑惑和全然弄不懂的表情。但他还来不及再向林雪涅求证那句话的意思,就已经被林雪涅问出了这样一句话:

“你会修理摩托车吗?如果我们要开着摩托车一路去柏林,万一半路上车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对此,这个年轻人稍稍想了一会儿,然后就朝林雪涅点了点头。

这可真是林雪涅此时最想听到的答案了!就这样,她向眼前的这个年轻人问道:“如果我给你50……不,如果我给你70帝国马克,让你骑摩托车带我回柏林,你会愿意吗?”

接着,旅店老板的儿子给了林雪涅这样一个回答:“我……我很愿意,但我得先和我的父亲商量一下!”

说完,他便不等林雪涅向他点一点头就连忙跑去找他的父亲了。可他才跑出了几步就又跑了回来,并再次向林雪涅问道:“您……您真的确定吗?我们和捷克斯洛伐克打不起来?”

“是的,我很肯定。但如果你还是会感到不放心,你们也可以先去到德累斯顿待一阵子,那是距离这里最近的大型城市,有装甲师和空军驻守。”

在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后,这个年轻人连忙向她道了谢,并再次跑着去找他的父亲。

这一次,这个出生在德国东部边境小城的男孩在大约十五分钟之后,给林雪涅带来了一个她所期望得到的,肯定的回答。

9月28日的下午三点半,林雪涅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上,让这个认识去到柏林的路,也懂得一些摩托车修理知识的年轻人带着她一路回到柏林……

“快一些,麻烦你再快一些!我得赶在明天早上要发行出来报纸下印之前四小时赶回报社!”

在回柏林的这一路上,林雪涅这样不断地催促着那个被她雇佣来,骑摩托车带她回柏林的年轻人。而这个已经把这个时代的摩托车开得很快了的年轻人则非但没有被林雪涅催促得焦躁起来,反而觉得自己像是正在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

于是他不禁在九月底的狂风不断袭向他被挡风镜保护住的眼睛以及脸部皮肤时尝试着很大声地问林雪涅:“那是几点?”

林雪涅:“差不多是午夜十二点!”

旅店老板的儿子:“如果您不担心我开得太快,我会尽力的!”

林雪涅:“不担心!现在没有下雨,所以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快一些!”

在听到林雪涅的回答后,旅店老板的儿子就把往日里他很宝贝的摩托车开到了它的最快速度……

9月29日,《施普雷河日报》头版头条:【东部边境告急——捷克斯洛伐克数十万军队整装待发】

第164章 chapter 165

在9月29日的《施普雷河日报》头版头条上, 一张极具震撼力的, 从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东部边境线上所拍摄到的照片占了整整一个版面。那是已经整装待发的,企图给打算用武力胁迫他们的德国狠狠一个还击的, 密密麻麻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

而在这张照片的上方, 则有着一个同样有力的标题。

在这样一个十分微妙的关键时刻, 仅仅是如此一个头版头条, 就已经足够让人在看到这份报纸的时候就立刻花钱把它买下来了。那就更不用说,当你把这份报纸买下来,并翻开它之后,你会发现在头版头条之后,还有着一整篇最新也最重磅消息的实时文章。

它并不具有任何的个人主观信息, 而只写下了这名记者在东部前线的所见所闻,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电台里所播放出的那些新闻。

那正是林雪涅在回来的那一路上就打好了腹稿,也在她和那个旅店老板的儿子在沿途休息、吃干粮的时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思路, 并在回到报社的第一时间就写下的新闻稿。

由于骑摩托车跨越这么长一段的距离实在是十分累人又耗费体能的事,在才一回到报社的时候,别说骑摩托带她回来的那个年轻人累得仿佛只要在桌子上一倒头就能睡下去, 就连一路只是跟在后面坐着的林雪涅都觉得腿麻得都要不能好好伸直了,走上报社的两楼都要抓着扶手很慢很慢的迈动步子才能走上去。

可是赶上第二天早上的报纸发行到底是最重要的事。

因此, 她只是在把那几卷珍贵异常的胶卷交给了特意等在那里的同事去冲洗之后,就在洗了一把脸, 并给自己和带她回来的那个年轻人都泡上了一杯能祛寒提神的生姜红茶之后坐到了打字机前,对照着她在笔记本上写下的那几条思路,还有最精彩的句子开始写下这篇新闻稿。

只有当她在这篇稿子的末尾处打下自己的署名——“雪涅·林”之后, 属于她的这场仗才算是打完了。

此时已经距离报纸该下印的时间很近很近了,但他们的社长,这位在接到消息后凌晨两点赶来报社的长者却坚持要等到林雪涅的这篇文章排版完成后才去下印。

正是他们的这些努力,才能够让德国的民众在第二天一早的时候就看到这样极具震撼力的头版头条,以及翻开它之后的那篇文章。

只要是熟悉《施普雷河日报》的人就必定会在看完这样一篇足够震撼也足够有力的文章后又因为其后的“雪涅·林”这一署名而感到十分惊讶。

这当然是因为雪涅·林不仅是一位女性,还是一位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温暖与恬静的女性。

可现在,这样一位女性却是从剑拔弩张的,几乎处于临近开战的东部边境带回了这样的一组必然需要冒很大的风险才能够拍摄到的照片。

这让“雪涅·林”这个名字彻底在德国的新闻界里横空出世了。

可是新闻界却是并没能够把很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个从东部边境处带回了一组珍贵照片的年轻记者。那是因为,在9月29日这一天,原本看起来已经临近开战的欧洲局势又有了仿佛海啸和巨浪都在顷刻间往后倒退了一般的变化!

在英国海军与法国陆军都先后进行了动员之后,英、法、意三国的领导人就一齐来到了慕尼黑,举行一场“为彻底解决苏台德问题”而召开的会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