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阁>穿越重生>郑屠> 第38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4节(1 / 2)

不久,刘仲武在极度抑郁之中患了重病,很快就逝世了。

如此一来,西北军四大殿帅已全部脱离了西北军的最高指挥层,夏辽两国的两大心腹之患已去,为日后两国的行动提前创造了条件。

金国对郑飞充满了好奇心,而他们也从郑飞与宋国的一系列战斗,尤其是从夏辽两军这一次进攻宋国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状况,原来在他们的想象中原本无比强大的宋国竟是如此的弱小,宋国不但打不过郑临风,居然连辽国也打不过,辽国都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宋国岂不就是更加不堪吗?

这个发现就像是一颗种子,一下子就种在了金国人的心里,他们虽然不会承认郑飞,却也再不愿与孱弱的宋国为伴。

+++++++++++++++++++++++++++++++

宋国的最新情况在不久之后便传到了江宁府,

郑飞得知后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命人将西北一战的详细经过与这个消息写成材料拿去给李纲看,

李纲在看完后久久无语,然后长叹一声,对送材料的人说,他要求见皇帝,

这,是李纲第一次以“皇帝”代称郑飞。

郑飞得到消息后并没有让人去宣召李纲,而是亲自来到李纲住的地方,也不用人陪同,独自进屋去见李纲,

没想到郑飞这一进去就在里面待了足足三个时辰,若不是门外的侍卫始终能隐隐听到从里面传出郑飞的只言片语,他们早就担心的忍不住冲进去了,

郑飞与李纲在屋内卧膝长谈,从古至今,从国到家,从军到民,无所不谈,彼此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沟通和了解,

待到天黑了郑飞从里面走出来时,李纲也跟着他恭敬的走了出来,

“李爱卿,”郑飞的脚步突然又停了下来,转身对李纲说道,“谢谢你。”

李纲一愣,“陛下……,谢臣什么?”

“谢谢你……曾经为我大汉民族所付出的一切!”郑飞没头没脑的回了一句,然后朝着李纲一笑,转身继续往前走去,

李纲不惑不解的看着郑飞的背影,随即摇头苦笑一声,重新迈开脚步追了上去。

759,大华与大宋

大华国自建国后,在郑飞实行与邻国全面休战,与百姓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与社会鼓励生产,发展经济,与军队精兵强军,与国家依法治国,并由他带头实行勤俭去奢等等一系列开明政策的指引下,大华国迅速呈现出朝廷官府上上下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一片太平的景象,并且很快取得了成效,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大华国的社会生产力与经济规模便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恢复到了大宋鼎盛时期的水平,并且还在无限的向前所未有的规模扩

大华一年四月,大华国第一所“大学”华夏大学,在大华上京成立,由郑飞亲自担任校长,共设农工商贸科武术艺等学科十三个,正式为大华国培养起社会各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大华一年八月,大华与暹罗国等东南亚五国正式建交,通过海运,由大华向暹罗等国出口瓷器、丝绸等等,再从暹罗等国大量进口稻米。

大华一年九月,郑飞宣布大华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国大兴学堂,讲究文武并重之教学方法,凡适龄儿童、少年,无论男女,皆可免费入学学习。

同月,大华国第一届科举考试举行,共选拔各类人才一千一百余人,全部充斥到各级官府与华夏大学之中任职。

大华二年三月,由郑飞亲自撰写的《华夏方略》面世,里面内容从天文地理到万物之本,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并且极具有颠覆性,时人皆称之为天书。

大华二年五月,郑飞派出大华海军二十余艘军舰,八千海兵从福建出发,乘风破浪抵达台湾,在台湾建立台湾府,对台湾原住民实行与大华国百姓一样之优待,并昭告天下,正式将台湾纳入大华国版图。

至此,从大华二年五月至大华三年三月,大华海军遵照郑飞的圣旨,广游南部大片海域,绘制海图,先后将南部大海发现的大片岛屿群进行命名,如大华国之东沙群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等,并立碑为证。

而令负责出海巡游的海军将士异常惊讶的是,皇帝竟然准确的预测了许多杳无人烟的孤岛乃至仅仅露出水面的海岩的存在,然后他们同样遵照郑飞的旨意,将这些孤岛也统一命名为大华的领土,如在距台湾府数百海里的地方,他们将几个由郑飞特别指定的如明珠般出现在大海上的岛屿命名为了“钓鱼群岛”,并在其中最大的一个岛屿上立起石碑刻大字曰,“大华国君垂钓之岛”,又刻小字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与大华国的一派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宋国持续的衰落,

赵桓确实想励精图治一把,但他却很遗憾的选错了人,他重用耿南仲,唐恪,吴敏等人,这些人又都以耿南仲马首是瞻,甚至唐恪在当了宰相后还要依附于耿南仲,

耿南仲在大宋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他独揽朝政,将党羽遍布朝廷,排除异己,在朝中先后将欧阳珣、孙傅、李若水等主张继续备战的大臣编织罪名,或治罪,或流放,或免职,

在军中又靠刘延庆等人把持军队,打击传统的将门世家,并向朝廷虚报军队人数,虚报军需所用,贪污朝廷拨给的钱粮。

在全国各地他的党羽的配合下,他还大肆增加税种税额,百姓负担的税种高者竟达所有收入的十之七八,大量的贫下中农因此而破产,家破人亡。

难道赵桓就一点也没有怀疑耿南仲吗?

原来,为了蒙蔽和取悦赵桓,耿南仲等人首先派人在一面大石碑上刻上“中兴大宋”四个字,将石碑沉入黄河指定地点,然后命修缮河道的河工“偶然”挖出,再由他喜报赵桓,认为这是天降真言,上天必然保佑赵桓中兴大宋,赵桓果然龙颜大悦。

然后又在耿南仲的安排下,他遍布全国的党羽采取虚报夸报的方式向朝廷报告粮产税赋,营造出全国一片大好,国力正在飞速恢复的虚假景象,赵桓由此更加认为耿南仲乃治世之能臣。

但这还不是赵桓最信任耿南仲的原因,耿南仲为了进一步取悦赵桓,巩固自己的势力,打击异己,他竟然在全国大兴文字狱,篡改官史,凡有言赵桓帝位来历不正者,非议那段历史的,无论是著书,作诗词,还是口述,一经举报,便会被审讯治罪,

这下可是正中了赵桓灵魂深处所最需要的部位,赵桓龙颜大悦,让他更加的喜爱和信任耿南仲。

但这个文字狱的实质却是耿南仲等人排除异己的手段,更有利于他们编织罪名给政敌,有的时候,他们接到所谓的“举报”,甚至只需提前备好一张纸,写上几句话,然后在去搜查被举报大臣的家中时再“意外”搜出这张纸来就成了所谓的罪证,将这大臣治罪。

这股不正之风也迅速刮到了全国各地,各地的贪官污吏与奸小之徒利用文字狱大发横财,凡是被他们盯上的人,他们就会带着所谓的“举报”去搜家,然后用搜出来的“罪证”敲诈勒索事主,轻则被他们讹去大量钱财,重则就会让事主家破人亡。

就这样,大宋不但错过了最后一段重振的机会,反而迎来了整个大宋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间,朝廷官府欺上瞒下,政治昏暗,百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渐渐的,在靠近大华国,知道大华国情况的许多边境地方的百姓开始偷偷往大华国偷渡以求生路,刚开始只是一家人或几个人单独偷渡,然后就开始几家人,十几个人合伙偷渡,发展到后来,便开始整个村庄,几百人的集体偷渡,

大宋遵照郑飞的旨意,对此是毫不阻拦,只要能踏上大华国土的就会立刻得到保护与基本生活的保障,再迁往内地,直到他们能在大华国立足。

后来还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许多成功逃亡到大华国的宋人自发的组织起来在边境开辟了一条专门的偷渡之路,帮助他们的亲人、乡邻和许多不相干的人也偷渡到大华国来,这些通道在日后的史学中被称为“光明之路”。

大华国得知后不但没有阻止他们,还分发给他们兵器让他们自保,暗中也多有帮助。

就这样,很快,靠近大华国边境的许多州县出现了十村九空,人去城空的景象,大量的城池唱起了空城计。

而在远离大华国的内部地区,不具备逃亡大华国条件,又不堪忍受宋国压迫的民众开始了反抗,各地起义不断,

朝廷慌忙派兵镇压,只是各地的官军要么是缺额严重,军备荒废,根本打不过起义军,要么就是本身也早已不堪压迫,来到起义军阵前便集体投降也加入了起义军,

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强大,大的能占据数州十几县,小的也有个把县,

此时眼看当初梁山泊之祸要再度重演,朝廷只得将唯一还会打仗的西北军调去平叛,

可怜西北军,一会在西北抗击夏军,一会要跨越大半个国家去防御大华国,一会又有全国的奔跑平叛起义军,被拆的是四分五裂,疲于奔命,再加上粮饷、军资的严重缺失,战斗力是直线下降,他们的到达虽然说镇压了许多地方的起义军,但他们本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曾经那支纵横西北,所向无敌的西北军已然出现了奔溃的迹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