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2 / 2)
我要说的防空洞是我初中学校旁边的那个巨大复杂的地下洞穴。
我的初中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子弟学校,学校位于这个单位的居民区正中。
宜昌的地形是丘陵,这个国有企业占地在长江和东山大道之间,占地面积有几平方公里。靠夷陵路靠近江边的地段,地势很低,东山大道这边是往北山坡的方向,所以地势就高。家属区的成片的平房和密密麻麻的楼房,就顺着这个山势修建。
我要说的防空洞,就在家属区的地下。我就从洞口开始说起。防空洞有五个洞口,当然也许还有更多的洞口,只是没有被我们找到。我上的图,所描绘出来的部分防空洞走向,只是一个部分而已,仅仅是一个部分。因为在中心医院的门诊楼和住院部之间的小坡上,也有个洞口,现在那个洞被当做香蕉的储藏仓库,我很小就看到,我能猜测到整个支洞绝对和我初中去过的那个防空洞是连着的。还有在如今的江海路原址上,以前有个餐馆就是用的防空洞的地方。但是我当年在防空洞里寻找了很久,都没发现这个通往这个两个洞口的道路。但我坚信,绝不是没有,而是因为我没找到。
更加远的是,我在胜利三路和胜利四路之间的工人新村里也看到过防空洞的洞口。
这说明,我说画出来的整个防空洞走向图仅仅是一个巨大防空洞布局的一部分而已,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设想的没错,整个防空洞系统占据了从十三码头到胜利四路(接近两公里长),夷陵路和东山大道之间(约半公里宽)这一片面积达一平方公里的地下。因为这块区域原本就是一个山丘。这个山丘在如今的港窑路开始升起,到了胜利四路如今的城昌怡园靠夷陵路这里又恢复到平地。但是往白龙岗方向,山丘的西北部分和宜昌城区内最高地势东山连到一起。
有时候我甚至猜想,是不是宜昌所有的地下工事实际上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呢。防空洞修到胜利四路和东山大道的交界处,很有可能有支洞和白龙岗的地下防空洞联系上,而白龙岗的防空洞肯定是东山地下防空工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上初中开始,就和同学对学校操场边的一个洞口很感兴趣。这个洞口在司号台的旁边,洞口嵌在一个陡坎下面。陡坎上是平房教学楼。这个洞口外面都是垃圾和杂草。从洞里流出一些脏水,到洞口去看,就看到里面都是烂泥和脏物。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没有进去过。
后来,我们实在是忍不住好奇心,拿了电筒往里面走,其实洞里还是有干燥的地方,勉强能够走的。这个洞穴走了有个五六十米,就不能再走了。因为前方的洞穴突然方向向下,在我们面前,就是一个水坑。无法往前走。当然也无法想象,这个防空洞被水淹掉的洞穴,到底通往何处。
这是我们钻的第一个防空洞(在图上是“入口e”)。没什么古怪的地方。后来我们躲着老师抽烟喝酒,那里是很合适的去处。
初一的下半学期,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个洞口,这个洞口的地势要高一些,在子弟学校小学部的操场旁边,要翻过一个院墙,院墙这边是个陡坡,所以我们很容易翻过去。
这个防空洞的洞口,就架在院墙和土坡之间。第一次去的时候,防空洞有铁栅栏门,门上挂着一把大锁。我们在栅栏门口探了探,看见洞里面黑洞洞的,视线所及,只有几米深。再靠里面就看不到什么了。
当时也没多想。没有进去(这个洞口就是我图上标注的“入口a”)。
后来我的同学老曲告诉我,想不想到防空洞里去看看。我们都是十二三岁的小孩,当然对这洞穴非常好奇。我就说,有门锁着呢。老曲就说,门早就被人拉断了一根钢筋,可以钻进去。
我跟着老曲从铁栅栏中间进去了,往里走了几步就不敢再走。这里靠近洞口,光线充足,在光明里,我和老曲的胆子还是大一点。再往内就很黑暗了,模糊的看到防空洞的甬道向内延伸,右手边还有个岔洞,也是黑洞洞的。我们不敢往里,就在这里逗留了一会,然后出来。
这个事情之后,我们很久没有再去那里,不过关于防空洞的传言在学校的学生里开始传播,说是某个混混不回家,天天就睡在里面的一个地方。后来那个混混在里面遇到了什么事情,然后就在也不敢进去了。我们都好奇的大听,那个混混在里面到底遇到什么事情,还能有什么呢,当然是遇到了可怕的事情,很有可能是妖魔鬼怪之类的。
这件事情传开后,学校的老师也有所耳闻,于是那个铁栅栏又重新维护,并且多挂了一把锁。老师也告诫我们,不要去防空洞里,很危险,那里没什么好玩的,除了黑,还是黑。
越是这样,我们的好奇心就越浓厚。
终于在一天下午,我们这个年级不怎么安分的男生约到一起,加起来有十几个吧,大家人多,胆子就大。决定大家一起进防空洞里去看看。
于是我们都走到防空洞的洞口,还是图上“入口a”这个洞口,有人早有准备,用铁棍把贴栅栏的锁给撬了。然后都走了进去。前面的同学拿着用木棍和浸了煤油的布条缠绕的火把,往里走,我们走在后面的,就拿着蜡烛,小心翼翼的跟着。
我们走到的是“1号道”,当时只是随着这个通道走,本能知道这是防空洞的主道路。走了一截之后,开始向右边绕圈。
我和老曲走在中间,前后都有人,这算是比较让我们安心的位置。即便如此,我还是吓得心惊胆战,毕竟我们才十二岁,对世界很多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惧。走在通道里,都不敢说话,两旁的墙壁都是粗糙的水泥面,湿漉漉的,顶上也是。
当然我们拐完这个弯,右边又出了个岔洞,就是图上的“6号道”,有人试探,看看这里面的情况。被我们带头的那个同学一声大喝,给叫回来了。
“这里面谁也没进去过,走进去回不来怎么办?”领头的同学这么一喊,我就更加紧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