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兄终弟及(2 / 2)

加入书签

长平公主捡起那张纸,还没有看完就已忍不住的泪流满面。

“奉天长运,大明天子诏,曰:皇考大行殉国,朕即为于山河破碎之时,击贼破虏,恢复故国,至今已历八春。朕躬凉薄,赖天下臣工奋起垂手而之治天下,延国祚续宗庙,终使四宇河清,民有所安。朕自知不可比先圣,唯盼后人追功。皇太弟永王炯者,人品贵重深效朕躬,其志坚刚其心果然,朕欲传位于其。必能革故而鼎新,承夫于祖治之效。朱氏子孙并内外臣工,当勠力同心,事新君如事朕者,悉心辅佐共匡社稷,不得有违,钦此!”

这是一份传位给永王的诏书。

这份诏书显然已经写出来有些时间了,国玺和皇帝的私人印章一应俱全,很明显是早有准备,而且一直都揣在皇帝的怀中贴身保存!

外面还是风传着“立太子”的事情,这边皇帝早就写好了传位诏书,最终的人选却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弟弟。

虽说大明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且不止一次,但这份诏书来的太过于突然了。

众所周知,皇帝本人和永王的关系并不是很和睦,而永王不仅屡屡顶撞皇帝,还弄出“离家出走”的闹剧,皇帝很生气,非常非常的生气。他怎么都没有想到,皇帝兄长其实非常非常的看好他,要不然又怎么会以大位相传?

皇帝的信赖,兄弟之间的情分,在一瞬间爆发出来,永王不停的磕头,一边哭泣一边反反复复的念叨着:“臣弟不敢,臣弟不敢……”

复隆皇帝伸手抚摸着他的头发,用含糊不清的语气说道:“我早就……早就想清楚了,想清楚了。唯有如此……唯有如此方能确保我大明江山……无虞……”

事实上,复隆皇帝相当的清醒,不是他不想立太子,而是他知道不能立。

若是立了太子,虽然可以按照父死子继的方式完成皇位的更迭,并且一定会得到黄得功和臣子的拥戴,却为大明朝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一直以来,复隆皇帝都是试图让皇权凌驾于一切之上,但是一个吃奶的娃娃继承皇位的话,还谈什么皇权?到时候这大明朝的江山到底姓什么都说不清楚呢。

后党和皇权之间必然有争夺,那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就算是自己的儿子最终可以战胜外戚后党,恐怕也会爆发大的流血事件甚至会爆发战争,说不得这江南半壁就要分崩离析了呢。若是后党最终获胜……那天下一定会更乱。

复隆皇帝勉勉强强的“压服”着北边的李吴山,凭借的就是君臣大义名份和大一统的理念,至少大家还在大明朝的这面旗帜之下。若是后党获胜的话,就失去了法理性,到时候李吴山必反。

到了那个时候,不管李吴山打的什么旗号,必定是大规模的战争,南北交战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这还用说吗?

战争的过程可以用千万种,但最终的结果却只能有一个:大明王朝不复存在,天下由朱改李,而且改的顺理成章。

要想维系大明朝之国祚,就不能立太子。

叫嚷着立太子的人,无一例外全都是出于私心,却没有哪怕一个人是为了大明王朝考虑。

而改由永王继位,不仅可以消除隐患,还能把李吴山这个最大的威胁化为最大的助力,至少可以维持南北之间事实上的大一统局面,因为永王和李吴山之间不仅关系特殊,而且在思想一脉相承。

作为传统的帝王,在这种问题上看的非常清楚,他可以不在乎永王拥有什么样的思想,但却一定很在乎永王的身份。

不管怎么说,永王都是先皇嫡血,只要他在位的话,如何治国理政那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这国祚的传承和江山的延续始终没有跳出先皇子嗣之外,这才是最关键的东西,也是复隆皇帝最在意的。

“拟旨……”

眼看着这一对兄弟在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权利交接,而永王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儿,反而是看起来最柔弱的长平公主最为冷静,知道现在就是最要紧的时刻,无论有多少泪水都得先把正事办了。

虽然复隆皇帝采用了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竟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确实让她感到意外,但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长平公主提笔在手,等着复隆皇帝口述。

复隆皇帝却没有说出具体的内容,而是断断续续的说道:“给……给高起潜下旨吧。”

高起潜是大旗军的监军,是二把手,而且还仅仅只是名义上的二把手。

外界一直都认为大旗军是游历于大明朝之外的体系,是不受皇权制约的,甚至是皇权最大的威胁。

但是这一次,复隆皇帝会证明一个事实:不管是大旗军体系还是李吴山本人,都会严格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

虽然皇帝本人没有说出任何具体内容,但长平公主却很清楚的知道这道圣旨应该怎么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