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元法典 第1551节(2 / 2)
与这个时代“秦王暴政,我们推翻了秦王自己做皇帝”之类的理论不同,方正是从思想层面,切切实实的对自己起义军的下属分析了当前的形式,明确了起义军的目标。
首先,起义军的目标是推翻秦朝暴政,但是为什么会有秦朝暴政?方正非常详细的给自己的学生和下属们解释了这个问题,秦朝暴政的来源,为什么会产生现在的局面。为什么秦始皇可以面不改色眼睛都不眨让天下人受苦受难。
其次,起义军的性质是什么?
目前秦末这些起义军,其实目标都很简单粗暴直接,说白了就是自己打下地盘,自己占田地,自己称王,自己享受那些好东西。
这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来源。
而这个时代的军队,也就是这样的利益集合体。大家集结在那些将领之下,只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这个目标就很笼统,比如什么是更好的生活?是像那些地主官员一样吗?
一个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这也是方正教导的方针和思想目标。
方正并不担心这些思想太过超前——事实上,这些思想其实在任何时代都是通用的,要知道当初中国革命的时候,清末民初时的社会风气其实和秦末没太大区别,甚至还更加封建保守一点儿。
只不过有一点儿让方正比较头疼,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清末时的革命是因为外国的坚船利炮,使得人们不甘于百年积弱受列强压迫屈辱才团结在一起寻求变革。然而这个时代你别说八国联军,日本岛上有没有文明存在恐怕都存疑呢,你到哪儿去找个明确的目标再聚合大众的力量万众一心?
不过幸运的是,所谓神对手不如猪队友,伴随着陈胜吴广起义而出现的六国复辟运动,给了方正一个很好的目标。他以此为基础,对自己的学生们进行了讲解——只有一个繁荣,富强,昌盛的大国才能够维持天下的和平。秦始皇有大功,也有大过。但是只有一统天下,才能够彻底消灭六国战争不断,人民流离失所的现状。
那个时候方正真是谢天谢地,还有这群白痴的存在……
而除此之外,方正的起义军还有一点儿是其他起义军比不上的,那就是逍遥宫有大量的学生在秦朝为官。虽然这些人当中绝大部分因为年轻,没有什么人脉,所以做的都是地方的基础工作,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一旦方正起事,那么这些学生几乎是会立刻跟上。甚至还出现过一个城市里除了上面任命的最高官员之外,其他的官员全部来自逍遥宫……这基本上只要一架空就直接完蛋了。
也正因为如此,方正的起义军规模扩展的比其他起义军都慢的多,毕竟每到一处,他都要先占据地盘,然后派人对当地的民众进行讲解,包括起义军的目的,为什么而战等等。这些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需要通过一些实例来提高其他官兵的信心,也正因为如此,当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兴高采烈的打到函谷关的时候,方正依旧偏居一隅,看起来似乎完全不像其他四面开花的起义军那么有威势。
其实陈胜也曾经派人邀请方正加入,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看陈胜那四处分封的架势方正就能够猜到他想的是什么,自然以力量不足为由直接拒绝。他很清楚,别看现在陈胜的起义军如火如荼,似乎一举就能够彻底进攻咸阳夺取天下的样子,但是前期毫无节制的扩散也是成为了陈胜败亡的主因。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响应陈胜,完全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但是每个人的目标和想法都各不相同,有人想要推翻秦朝自己当老大,有人想要复辟自己的故国,还有人完全就是浑水摸鱼试图趁机捞点儿好处。
这样一支没有理想,单纯就是人多的杂鱼部队,也难怪陈胜起义称王六个月后就完蛋了,反倒是让项羽和刘邦捡了便宜。
哦,至于刘邦……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个人了。
于是方正便一面缓步扩展势力,一面攀科技树和生产力——毕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是决定战争形态的决定性因素。
俗话说的好,文明果然是耗费时间的神器。
就在方正沉迷与攀科技树不可自拔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打破了方正原本平静的攀科技树的日子。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以破釜沉舟之势九战九捷,大败秦军。
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方正就知道,自己出动的时机到了。
毕竟,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刘邦。
那么,就只有靠自己来做项羽的对手了。
这倒不是方正要“按照历史潮流”来走,实在是他与项羽双方的矛盾几乎无法解决,项羽所在的楚国最尊贵族,事实上在陈胜吴广败亡之后,六国的流亡贵族才是反秦的主力。然而方正的起义军是要将整个贵族阶级连根拔起,彻底清除。
特别是六国的旧贵族,他们一直期望能够恢复分封制,但是这是方正绝对不会允许的。
由此可见,双方的对抗不可避免。
于是在得到消息的同时,方正就立刻下达命令,让起义军趁秦军被项羽牵制之时,直入关中,进军咸阳!
第2032章 鸿门之宴
得知方正进军入关的消息,项羽及诸侯军皆大吃一惊。然后随之而来的,则是极度的愤怒。
一时间,不少诸侯军的代表纷纷求见项羽,希望项羽能够尽快前往关中,消灭方正这支贼军,以正视听。
诸侯军会有这种想法并不意外,自从起事之始,方正的这支起义军就一直和其他的起义军格格不入,显得非常孤立。他拒绝了陈胜的分封,也因此自然没有了和农民起义军大队伍的联系,甚至在起义军高层的眼里,方正更像是一个占山为王的流寇,而不是起义军的将领。
除此之外,方正起义军的理念也和其他起义军完全不同,他不但要推翻秦朝暴政,同时也要扫除贵族以及分封制的残余。这对于诸侯军来说简直就是反了天——甚至可以说,方正基本上是以他一己之力,与起义军和秦朝两方作战。
这也是为什么方正的势力扩张的最慢的另外一个原因。事实上,也不是没有历史上的名人想要投奔方正,比如著名的韩信就曾经与方正会面,然而双方在分封制的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方正明确表示要加强中央集权,取消分封制。这对于韩信这类试图重整故国辉煌的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于是双方一拍两散。
也因此起义军也将方正视为第二个凶残的秦王,这会儿见他居然趁机直取咸阳,顿时大为愤慨,纷纷要求直接兵马开道,将这帮肆意妄为的贼子一网打尽。
面对诸侯们的鼓动,项羽则显得很为难,一方面他的确对于方正趁自己巨鹿之战时偷袭咸阳感到不满,但是另外一方面,和外面那些诸侯不同,项羽可是非常清楚的知道方正天人转生的事迹的。
虽然根据目前的情报来看,方正手下的军队不足十万,而项羽这边则有四十万大军,然而项羽却很清楚,在方正的琴音杀敌面前,四十万人根本就不算什么,几乎是去多少死多少。他曾经从自己的父亲项少龙那里听过关于方正一人一琴瞬间全灭万名马贼的故事,当时这个故事就给项羽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四十万大军又能如何?最多人家弹奏四十首曲子嘛。
可是项羽又不能示弱,而且这件事他也不能给别人说,项羽很清楚,如果被诸侯得知方正一人一琴就能够杀死他们的话,绝对会立刻就跑的远远的。
于是项羽不得不在诸侯的撺掇之下,无奈的率大军进发,直入函谷关。
然而,当项羽率领大军到达函谷关之后,眼前的一幕却是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他们原本预计方正会布大军在函谷关死守,或者最不济也会派遣大量士兵在这里布防。然而当诸侯军到达函谷关时,却发现偌大的函谷关,除了城墙上随风飘动的鲜红旗帜之外,只有几十名百姓在城墙上洒水打扫,旁若无人。而方正则端坐城楼上,手边放着一把古琴,身后站着两个童女,一派悠然自得的样子。
什么鬼?!
听到前军斥候的报告,项羽只感觉自己汗毛都要竖起来了。
人家方公子都把琴摆出来了,在项羽看来,这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啊!
然而其他人并不知道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