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阁>穿越重生>1839> 第17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0节(2 / 2)

载垣想过去教训他,肃顺拉住他:“骗廷杖的,理他作甚。”

那侍郎叫周祖培,见肃顺不搭理他,越发愤恨。这是后话。

“我林则徐是绝对不会与你等逆贼同流合污的。”林则徐听载垣肃顺说明来意,便斩钉截铁表明态度。

“林大人,当今皇上,带您可是君恩深重,您丢了广东,都没有杀您,甚至连下狱都没有。您对得起我大清吗?”

“我自知愧对皇上,所以决心不再参与政务。”

“林大人,你与魏源编这《海国图志》,难道不知道,我大清到此存亡绝续的关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大清若是不变,覆亡在即。你就袖手旁观,你读的圣贤书哪里去了?”

林则徐没想到肃顺会这么说,更没想到他有这般见识。

“林大人,我知道,凭我们一两句话,是劝不动你的。但我肃顺想,你林大人洞若观火,我大清的危局你不会看不到,只是你待罪之身,不方便站出来,你心里在着急啊。”

林则徐摆摆手:“你高看老朽了。”

肃顺自顾自的说下去:“我大清陈疾重病,危在旦夕。而旗人疲敝,无力振作。唯有依靠汉人,满汉同舟共济,才有中兴的希望。”

林则徐没想到肃顺会提出满汉合流,他随口问道:“若是你来,如何做。”

“林大人有言,师夷长技以制夷,故而其一,便是要学西洋。”

“那其二呢?”

“旗人已废,唯有满汉合流,方是出路,不然……,广州满人有赖林大人仁德,得以北迁。江宁的满人,便没有这般幸运。”

载垣也没想到肃顺思量得这般长远,他下意识的问:“,这是你和文祥商量好的?还有其三么?”

“其三,自然要整军经武。讨平叛逆。”

林则徐默然不语。

肃顺接着说:“总而言之,师夷、溶汉、整军经武,斯为三大政策。”

载垣终于忍不住了,虽然起事前文祥和肃顺就给他打过底,但他现在还是有些接受不了:“融汉?以旗人的人数,只怕被汉人给溶了。”

“那是自然,古来只有大融小,强溶弱,只要解除了旗汉之间的禁制,旗人在四万万汉人中,不过沧海中的一滴水罢了。叫做‘溶汉’,不过是让旗人的心里好受些。”

“只怕旗人没法好受。”林则徐看着载垣的样子,不由得说。

“所以,只有请林大人这样德高望重的重臣出山,才能镇得住局面。林大人简在帝心,贤能公正之名传于四海,有林大人主持大局,旗人们才会放心,不会担心受了亏待。”

林则徐有些心动了,什么叫社稷之臣,挽狂澜于既倒,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若旗人还是不服呢?”

“小王爷,林大人这句话是在问你。”肃顺也要坚定信心。

载垣喝了口茶,下定决心:“我有枪!”

“林大人,还有一事。”肃顺这时的口气,已将林则徐看做答应了:“四阿哥,六阿哥,谁当皇帝啊?”

“为人臣子,怎能擅议废立?”

“多事之秋,不要节外生枝,立长吧。”肃顺早有定计。

三天后,道光帝退位,登太上皇,众臣拥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帝,上不许,三请,乃允。

肃顺兼任领班军机大臣,载垣为神机军总领袖,心腹因苏阿接替善扑营旗队长。神机军八旗地区领袖俱不变,

林则徐为体仁阁大学士,总揽政务,兼任总理万国事务衙门总办大臣。各部尚书及其他重臣职务不变,塞尚阿空出的兵部尚书由穆荫接任。

自1845年元旦正式改行西历,但仍旧采用年号,为了显示满汉合流,同光和尘之意,故定年号为“同光”。史称“同光改制”。

10月的最后一天,第一个京师以外的好消息到来。直隶总督琦善,上表称贺,并附私信一封,恭贺老友林则徐终于能够一展宏图。天下疆臣之首已经表明自己支持“同光改制”的态度。

36军机处专权

到京中的第二份急报,却是胡林翼由上海送来。郭嵩焘的《善后借款章程》终于送到京师了。

林则徐的第一反应是:“一下子借到五千万两,还要修铁路,建电报局,这英夷是不是太傻了。定有阴谋。”

工部尚书何汝霖说:“林中堂,我看未必,你看着协议里写了,英夷要来开矿,还要监督财政,这都是吸血的条目啊。”

“五千万两,实打实的五千万两,”户部尚书卓秉恬比较实在:“这急报走得还是太慢,要是早几天到,就不用搞什么旗饷入营,也就不会闹出这么大的乱子了。”

“看来这电报局也是好东西,如果郭嵩焘直接从英伦发电报,万里之遥,瞬息可到。就不会拖这么久了。”肃顺说,“前线军情,也可以通过电报传送。”

杜授田有些着急了:“各位中堂是要准了这《善后借款章程》?这洋人不知道包藏什么祸心。”

“五千万两,你不要?”

“可总觉得不妥定啊。”说话的是刑部尚书祁俞藻。

老迈的吏部尚书潘世恩不说话。他的领班军机大臣的位置让肃顺顶了,但给他加了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从这一点上说,他还是最资深的中堂。

现在六部尚书虽然仍旧满汉各一人,但被肃顺准许到这军机处来的,五个是汉臣,只有兵部尚书穆荫是满人。而七名军机大臣中,肃顺领班,另有林则徐、祁俞藻、何汝霖三名汉臣、穆荫、载垣、文祥三名满臣

“我们还是将这章程交给皇上裁定吧。”潘世恩这话说着习惯了,说出口才发觉不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