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阁>穿越重生>抗日之我为战神>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711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711节(1 / 2)

国产运八中型运输机,与美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研制的大力神运输机,甚至在基本性能上还有差距。最新型号,只比的上人家六七十年代的产品。中国人的航空工业,从建立起的那一天,就被人家远远的甩后边。基础不牢固,追赶的历程分外艰辛。

在抗联第一个飞机工厂正在建设的时候,杨震就曾经暗中发誓。航空工业以及相对应的发动机制造工业,这顶被喻为人类工业的皇冠他一定要摘下来。就算在第一梯队没有位置,但是也要牢牢占据第二梯队的牛首。

但这并不是一件单纯的事情,现代化航空工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学科的应用。而不是靠那一项命令或是指令,就能够完成的。更多是需要就像眼前这个家伙一样的科学家,通过他们掌握的知识去实现。

对于这些飞机性能,杨震可谓耳熟能详。谈起航空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他这个人恐怕是现在世界上最清楚的。杨震略微考虑一下,还是绝对以自己对航空工业未来走向的判断为话题,打开有些沉默的局面。

杨震对未来航空发展滔滔不绝的“远见”,将这位本想应付了事的老兄,兴趣彻底的勾了起来。从一开始的只听不说,到与杨震时而共鸣,时而争执。这话匣子一打开,就很难在关上了。两个人从国内航空工业发展现状,到国际航空工业未来发展,气氛越谈越是热烈。

两个人都认为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除了一些富的吃饱了撑的人之外,在客运上飞机早晚要淘汰慢吞吞的轮船客运。而且飞机的载客量也会越来越大,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航程也会越来越远。最关键的一点,两个人都认为喷气动力,早晚都要取代活塞式发动机。

尽管这种发动机的原理,才刚刚形成不久。而且这种航空发动机,只有寥寥几个国家在研制。目前也只有英国人,才取得了真正的突破。但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一旦这种技术成熟。

从发动机效率,以及功率等所有的方面来看,那么活塞发动机将会从大型飞机,甚至战斗机上被彻底的淘汰。尽管这种喷气发动机对生产技术工艺,以及原材料的要求,要远远的高于目前大量应用的活塞式发动机。

而且真正成熟到可以供大型客机使用,还需要一段的漫长时间。但这种发动机技术一旦成熟,发展的速度将会是不可想象的。即便从目前已知的材料来看,这种喷气式发动机,无论是在动力还是其他方面,都远远的高于活塞式发动机。

不过杨震认为在军用运输领域,活塞发动机的淘汰时间,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因为军用运输领域,与客运不一样。喷气式飞机性能虽好,但是对起降场地的要求太高,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全满足军事需要。

而且在活塞发动机被淘汰之后,涡轮螺旋桨飞机至少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作为主要接替者。毕竟这些发动机,对起降的场地要求没有喷气式那么的苛刻。这对于战术支援能力,无疑是相当关键的。

杨震更认为现在还被称之为旋翼机的直升机,这种眼下刚刚开展研究,只拿出了一些用来研究的样机的垂直起降飞行器。会在未来航空发展之中,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种新的航空设备的出现,将会彻底的改变陆军的作战模式。

同时也将会取代一些短途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上,也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急救、消防上,也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无法建立机场的复杂地形上,将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杨震对于旋翼机的评价,不是这位老兄的研究方向,所以他并不可置否。但重点在航空材料研究上的他,对于杨震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未来新型材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现有的铝,作为航材应用的一点却是很赞成。

而且对于航空材料发展与研制,将会在民用航空市场以及军用飞机的竞争上,起到决定作用的看法,也是相当的赞成。杨震认为的工艺水平与材质研究,将会决定航空发动机性能的看法,更是与他基本处在一个观点上。两个人是越谈越近乎,越谈兴趣越浓。

当谈到中国国内航空工业现状的时候,这位对重庆方面只想着去买美国人的飞机,而不想建立自己航空工业现状相当不满,感觉到自己有些报国无门的老兄,郁闷的一口将杯中的酒全部干掉。

看着有些心情低落的他,杨震也没有隐瞒太多。直接告诉他去年和今年从关内来的,那两批各个大学航空和机械专业的学生,除了部分留在东北,建立中国人第一个真正的飞机制造厂,以及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组建航空设计院之外。

其余的都被送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以及莫斯科航空学院、鲍曼工程学院、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学院等苏联著名的航空工业学府去留学。学习飞机、机载设备以及发动机的设计制造,航空材质的冶炼和研究。

而却不仅这些人,要在苏联学习先进的航空科技。就是那些因为工作需要,只能暂时留下参与组建工作,而无法直接去苏联留学的人。在他们的同学或是学长学成归国之后,也同样要去苏联留学。以便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抗联还从这批留学生之中选拔一批精干人员,进入苏联的几个航空设计局,以及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一边学习飞机的设计制造,一边进修专业的课程。这批人之中有的人,在经过一年的苦读之后,已经读完硕士学位。

在选派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同时,抗联在根据地内仅有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及新成立的抗联理工大学内,都设立了航空工程系。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之下挤出一笔资金,想办法聘请了一批苏联和美国的专家、教授前来授课。

而且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制造厂,也已经进入投产。已经以院校为依托,开始一些研究和仿制工作。在眼下战局这么紧张的情况之下,抗联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就是为了早日建成中国人自己强大的航空工业。

不仅要能仿制别人的产品,还要能自己设计、制造先进的飞机与发动机。中国人不仅要生产和制造出先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保证未来的中国不再遭受今天的苦难。还要生产和制造出先进的运输机、大型客机,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

现在生产和制造出自己优秀的活塞发动机,在不远的将来还要生产和制造先进的喷气发动机,以及涡桨发动机。彻底的摆脱中国人无论是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只能依靠进口的局面。打造中国人自己强大的航空工业,让中国人重新站在世界的潮头。

如果他愿意留下来,可以选择去大学任教,也可以去设计院担任工程师。不过杨震希望他能同时兼任两个职务,带出一批与他一样的学生来,同时为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航空工业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谈话之中,杨震不仅又一次的为政治部的工作失误,而再一次的真诚的道歉。还承诺只要他能留下来,他可以随意选择工作去处。抗联所有涉及到航空工业的方面,对他个人无密可保。

听到杨震雄心勃勃的计划,这位在重庆受尽了挫折,看到那些国内本就缺乏的航空工程专业毕业生。却因为连实习单位都找不到,只能在毕业之后或是选择考取出国留学,或是只能改专业而无法学以致用,颇有些心灰意冷而打算返回美国的老兄不禁目瞪口呆。

这么庞大的计划,手中掌握着一国资源的重庆方面都没有考虑过,更没有能够办成。即便办了一个航空工厂,却也是在半死不活的拖着。每年只是拿着大笔的经费,却只能维修一些发动机,或是仿制极少量的落后老式航空发动机。真正的产能,只有一个数字零。

他们局限在中国一隅的东北,居然真的做了起来不说,还派出了那么大一批的留学生。他算了算杨震口中说出来的从几个大学毕业来东北,被选去苏联继续学习的学生就有三百多人。这足足占了这两年来东北的关内几个大学,涉及到航空专业学生的一半还要多。

要知道这么一大批的学生在苏联学习,这耗费的资金可谓是相当大。尤其是在苏联也同样处在战争环境之下,所需的费用只能更高。这还只是从关内选拔的,他们自身也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去苏联学习与航空有关的专业。

在加上其他所有建设现代化工业的学生,草草的一算从他们这里派出去的留学生,就足足有七八千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长之中。这么大的一笔负担,他们是怎么支撑下来的?

自己在重庆方面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的那个得意弟子,现在已经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修航空发动机设计。同时跟随苏联航空发动机设计大师,克里莫夫学习发动机设计制造。不仅仅是他,他在那个留学苏联的名单之中,还听到了其他不少他曾经熟悉的名字。

第1816章 标杆作用

在加上他们从东北选拔去苏联学习本科专业的学生,现在他们足足有近千人在苏联学习飞机设计制造、发动机的研究,以及航空材料的研究与设计。甚至还有几十个人,就在苏联各个航空设计局学习。

尽管留美出身的他,对于苏联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航空科技水平很是有些不屑一顾。认为抗联选拔留学生出国深造国家的选择上,还是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别说美国的科技实力,是远远的超过苏联的。就连英国的科技实力,也在苏联人之上。

西方老牌帝国的科技底子和实力,的确不是一些新兴国家能够相比的。别说苏联,就是日本也不如。苏联的航空科技水平,一直就是二流。别的国家飞机都已经大量使用铝了,他们还在使用木制或是钢管蒙布的机体。

这一点上,完全可以从他们援助给重庆的两种战斗机看出来。从飞机的气动机构,还是材料应用,甚至是工艺与美制飞机都无法相比。普遍都是粗制滥造,甚至给人的感觉是用斧子劈出来的一样。而且日本人的飞机已经开始换代,他们却还在大量使用两种老式飞机。

既然已经决定拿出这么一大笔的资金,去选派留学生。那么就应该去科技实力更发达一些的西方国家,而不应该去整体科研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苏联。尤其是杨震认为喷气动力,将会是航空动力未来发展方向的情况之下,更应该选择去英国。

作为一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他对整个世界的航空研究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他认为当今世界上,对航空发动机研究最前沿的还是英国。即便是美国与英国人相比,也多少有些逊色。美国在航空材料上占一些优势,但是真正的一些核心技术还是英国人那里比较好。

比如发动机的涡轮增压技术,英国人几乎是一枝独秀。就连美国人也是借着二战的机会,从英国人手中搞到的类似技术。英国人的梅林发动机,可以说是眼下世界上最优秀的液冷发动机。

尤其是肯定会作为未来主要航空动力的喷气式发动机的研究上,英国人与德国人都还是比较领先的。尽管德国那里现在是想也不要想了,但是还是应该想办法去英国深造。毕竟英国人的水平,可是比苏联人要强的多。

而且眼下的苏联人,本身也在大量的引进西方列强的发动机。他们的发动机,基本上西方的仿制产品。因为工艺的原因,其发动机的性能与原厂货相比,还相当幅度的下降。去苏联那里学,学的再多也是落后的技术。

眼下抗联既然与美英是盟友关系,更应该选择去美英留学。最关键的是,与本土正在进行着一场规模空前大战的苏联相比。美英两国虽然也在参战,但是至少本土还没有陷入战场。去这两个地方,留学生的安全也有保障。

面对他的不以为然,杨震只能苦笑着告诉他。美英对接受抗联留学生事情上,一直秉承着留一手的态度。抗联已经就选派留学生的问题多次交涉,但美英两国始终不吐口。即便勉强同意接收,也基本上都是与先进的航空、动力等学科无缘。

抗联只能想办法从关内的各大学之中,以某些方面名义资助一批学生以自费留学,或是学术交流的办法去美英两国学习。国内去年去英国学习航空专业,以及航空动力专业的,就有三分之一是抗联暗中资助的。尽管只有十几个人,但这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

就是苏联方面也不是无偿为抗联培养这批学生的,也是抗联按照全额支付了所有留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高昂的学费,并给予苏联一定的粮食援助才谈下来的。一个留学生仅仅每年的学费,抗联就要支付四千卢布。生活费用,抗联都要用粮食和煤炭顶账。

而且在粮食方面,苏联人只要小麦等细粮。玉米和高粱,苏联人是不要的。但对于抗联来说,就算方方面面的压力再大,也得咬牙坚持。中国人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实在已经是欠账太多。

现在想要弥补,这个代价再大,抗联也得承受下来。这也是中国人追赶世界科技潮流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错过了,将会付出的代价更加高昂。如果按照重庆方面那种散养式的培养方式,想要弥补这个缺口,将耗费更多的时间。而中国人,也将错过追赶航空工业发展的一次重要机会。苏联方面虽然培养体系,虽然有些过于条条框框,专业划分的也过于详细,不太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但却是在短时间之内,加快培养速度的一种手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