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回剑术之争,剑气对决(1 / 2)

加入书签

就这样谷梁纳达硬接了这招,被这两道云飞龙击出的内力和自己想要化解招式的内力震得是五脏六腑在体内迅速翻滚,好似整个身体都要炸裂一般。谷梁纳达一瞬之间突然感觉身体顿时反应慢了许多。

云飞龙接着又是一招“混元天机”,这招本和“混元天坠”是一个连招。这两招本可以互为先后顺序组招,但因为两招威力又都过于强大,有时只一招便可制敌取胜,纵使云家先人创立这套武功时又将其独立成招。

谷梁纳达见来势凶猛,在云飞龙落地换招之际赶忙豁了出去,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向后连蹬数步,才勉强保住性命。只是自身身体已受内伤,切不可再战了。

其实云飞龙自身武功修为还差很远,他只是能熟练使出“混元凌霄功”而已,内功基础却是很薄弱。倘若这同样的招数换做他弟弟云飞虎或是有良好内功功底的侄儿秦天赐来使,或许谷梁纳达已经五脏六腑皆被震裂,当场暴毙而亡了。

同一时刻,谷梁纳吉这边更是惊奇。就在半晌前,剑魔黄泽宗突然袭来,谷梁纳吉巧妙后撤躲过攻击,并顺手接住爷爷抛出的宝剑,一气呵成使出“太白剑法”和黄泽宗的“魂燕剑法”居然打得不相上下。

“魂燕剑法”是黄泽宗昔日受困于庐山燕子沟山洞,从一投光口看到燕子飞出归来有悟而创的剑法。黄泽宗之所以被江湖人称为剑魔,是因为他虽然内力不强,但华山派几十套剑法上千式剑招他全部精通。本来华山派在江湖上立足便是以凌厉的剑法独步天下,而黄泽宗又精通华山派所有剑招,故而有剑魔这个称号。而这“魂燕剑法”通过这飞来飞去燕子的走势,结合华山派数千招式,又因思念女儿黄果儿,因女儿才十八岁便惨遭毒手,所以从中悟出了这十八式剑招。

尤其最后两式,乃此剑法之精髓。前十六式是综合了华山派剑法取其精髓,避开那些不实的虚招,可为十六式每一式都是快、狠、准,无一缺陷。而这最后两式,“飞燕出巢”和“双燕归巢”更是以无形剑气来进行破坏。

因为黄泽宗那几日看着飞燕从巢里飞进飞出,更是想到自己的宝贝女儿。而这燕子飞进屋之前,它会围绕着巢穴盘旋一会,然后再从上面俯冲或下面仰冲回巢。因此悟出这“飞燕出巢”和“双燕归巢”。

当日从燕子沟山洞里出来时,黄泽宗则使出过威力只有一半的“飞燕出巢”,那是曲线的一股无形剑气。威力之大,速度之快,简直无法抵挡。此时黄泽宗则为巅峰状态,威力自然要比那时强大的多,况且这“双燕归巢”的剑招,所有人都还没见过,不知道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剑招。

谷梁纳吉使的是才从秦天赐那里学来的“太白剑法”,从寻阳城归来路上只有短短十数日,只是把这套剑法学熟悉了而已,根本还没完全融会贯通随意走招。不过就这样在招式上的拼搏双方也不相上下,这得全归结于李太白这个人的神奇剑谱,和谷梁纳吉本人的剑术天赋。

这“太白剑法”初招只有三式,分别是“准字诀”、“力字诀”、和“快字诀”,以及一招绝招和一招未完成之招组成。而这套剑法李太白和华山西峰长老丹邱子道长切磋交谈有感而发后,以华山剑法为基础所创立的绝世剑法。

这也就意味这两套无上剑法,都是源自华山剑法的基础,所以大体都于同一脉。唯独比的只有两人施展招式时的状态,看谁能把握对方的失误而取得胜利。

虽然谷梁纳吉学会这套剑法不足数日,好在这套剑法只要领会其中精髓便可施展。再加上万花楼的“复刻神功”自是把华山派的普通剑招都学了过来,因而这华山派的剑法招式谷梁纳吉也是熟练掌握了的。所以这套剑法对于谷梁纳吉而言也算是有基础的,因而再加上剑诀精髓那自然而然便会熟练施展。

由于两套剑法招式都是以快、狠、准为剑诀,又生出了无数的变化。两人其中一人出招,另一人总能以大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招式破除并反击,所以两人相互间总是在进招和拆招中互相转换,谁也不得占其优势。

这两套剑法速度都极快,就在二人相互拼了上百招还不见胜负之时,旁边谷梁纳吉那聚守城门的爷爷谷梁翼杀退大部分叛军后力竭倒地。谷梁纳吉顿时被这情况分了心,黄泽宗抓住机会连忙进了数招。

此时平衡局面被打破,谷梁纳吉接连被动接招。他只得勉强化解黄泽宗的急攻,而不得像之前那样拆招后还能进招。高手之间的对决,只有一瞬之间便可占尽优势。这一眨眼的功夫,往往就能扭转整个局面,此刻谷梁纳吉却是处处处于险境,招招都被攻要害。

黄泽宗见机会来了,就在一阵狂风暴雨般的急攻之下,对手终于露出破绽,立刻改变了剑招,以内力催动剑招,击斩出一记“飞燕出巢”。这是一招无形剑气,用剑上划出的剑气来伤人。

幸而之前秦天赐有说过这招的威力。持剑挥来,若是从左往右斜砍,则这道剑气便会从左往右划出一个弧形斩来。倘若从上往下劈来,则这道剑气会从上往下划出一个拱形而击来。

虽然秦天赐有详细说过这招,但不是亲眼所见绝不会体会到这招的凌厉。要知道当时在燕子沟时秦天赐接这招时黄泽宗功力只有一半左右,此时则是全盛时期的全力斩击。

黄泽宗是因为急攻谷梁纳吉找出对方破绽时顺势从上一招的提剑之势中由右上方向左下方挥剑而来。纵使这举剑之中有了片刻的时间来看清这剑之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