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六零] 第87节(1 / 2)
宋万章也代表作协发言,谈到了大陆目前存在的文化形式以及作协的组织机构,可以提供任何协助。
要论对现今大陆文学作品形式的了解,作协是当仁不让,并且作协下辖期刊部门众多,有着丰富的创刊经验和组织经验。
作协成员很多都担任报刊的主编,部门的负责人。徐奚年就提到或许可以开办一个像《文评报》一样的评论报纸,邀请知名作家担任撰稿人,对大陆引进的和本土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陆子光也建议在港城同样建立文学研究所,主持华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和宣传工作。
新马的作家还提出能不能和英政府达成协议,取消大陆的禁书令。
大家都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思考如何让文化事业更好地成为祖国在港城的宣传口。
宣传部的干事一直都在记录会议内容,但还有一个人和他们一样,一直拿着笔不知道在写些什么,很是引人注目。
这会儿宋万章就点了她的名:“苏葵同志,看你听得那么认真,又写得那么认真,不如也来说一说你的意见吧。”
徐奚年开玩笑道:“每次苏葵同志出现,就伴随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看这次也是?”
郭毅也看向苏葵,笑道:“苏葵同志,你以前提的建议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啊,这次我也想听听你有什么好建议。”
作协的老师都是认识苏葵的,自从交流会过后其余人也全部认识她了,对她的作品,对她的性格印象都很深,这会儿全都含笑看着她。
“各位老师,我确实有一些浅见……”
郭毅笑道:“苏葵同志,你哪一次提出的建议不重大?你说浅见我们可不敢信了。”
徐奚年也笑道:“苏葵同志,你做的事情大家可是都知道的,现在你是谦虚也没用了。”
苏葵失笑:“好吧,那我就说一说我的想法。”
她在大家的注视中站了起来,拿起自己方才边听边记的笔记。
“方才几位老师的讨论,确实给了我很大启发。针对如何在港城更好地建设爱国文化阵地,我大概有以下几点建议。”
见她摆出这样郑重的架势,大家都认真听起来,几位干事也准备记录。
“首先是更多的创办报刊,增加种类一事。确实应该更多地引进大陆的期刊杂志连环画种类,这点连先生和谢先生已经提过了。但我还有一个补充建议。”
苏葵说:“我建议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分别创办不同的刊物。”
连怀国问:“怎么说?”
“您的资料上提到了,驻港新闻处创办的刊物种类众多,几乎能涵盖整个港城地区。我们也应该实行精准定位,针对儿童、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等读者群的需求创办不同风格的报刊。当然除了分开的,也应该存在面对社会各阶层的统一报刊,有分有合,共同发力。”
几人听了纷纷点头,却都没有打断她,示意她继续。
苏葵将目光转向新马两地的几位作家:“至于在新马两地同时发行大陆图书的事情,我或许有一个办法。”
几人都坐直了身体,尤其是来自新加坡的万氏两兄弟。
其中一人就问:“小同志,你有什么想法?”
他们两兄弟虽说也写作,但更多的是从事图书出版行业,大陆的图书曾经占据了这两地七八成以上的市场,就连教材都是大陆出版的,如今却遭到了重大打击。
苏葵先是说到他们刚才说的话题:“英殖民政府已经禁止大陆出版社在新马出售图书,这个禁令大概短时间内都不会解除。”
没等几人失望,苏葵就道:“但大陆不行,港城可以。”
她在几人的注视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万先生,你们完全可以在港城开办出版社,再与大陆的作品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将大陆的书籍在港城翻印,借助港城出版社的名义将大陆图书在新马两地销售,同时也可以和联华书店联合在港城发行大陆图书,一举两得。”
几人眼睛都亮了:“好主意!”
不仅能够在两地发行大陆图书,还可以配合联华书店在港发行图书,将港城的市场更多地包括进去,可不就是一举两得吗!
郭毅笑着说:“苏葵小同志,你的意见总能给我们启发啊。”
他正想夸奖她,陆子光却笑道:“我看苏葵同志的建议不止这些吧?”
“哦?苏葵同志,你还有建议?”
苏葵笑了笑:“的确还有一些想法。”
郭毅笑:“好,你说。我们开会不怕想法多,就怕没想法。”
众人都发出善意的笑。
苏葵继续道:“关于创办出版社,引进各种类图书,方才大家已经讨论过了。这些措施可以在港城我们更多的传播祖国的正面形象,争取更多的群众。然而在文化阵地的建设上,还有一个地方是必不可少的。”
孔孝文问她:“是什么?”
“是学校教育。”苏葵说道,“我们应该在学校教育上下功夫。”
大家都听着她解释。
苏葵首先说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家庭,学校是塑造一个人思想最重要的地方,学校里的学的知识会伴随人的成长融入他的思想中。”
然后她道:“我们做的一切不仅要唤醒民族意识,更要在教育中就培养起这种民族意识。”
“因此,除了文学作品的引进,我们还应该在港城出版更多的大陆的教材和教辅资料,让大家和我们用同一套教材,受到同一种思想文化的熏陶。”
徐志达说:“其实如今港英当局也在实行这个政策。”
他们教育文化领域也想做到“去华国化”。
苏葵点头:“的确,可按照目前的形势,他们显然收效甚微。”
港城地区华人众多,很多人对于大陆的文化认同感更强,学校的很多教材都是大陆提供的。即便是港英当局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个形势。
而苏葵要说的,就是抓住这个机会,将更多的教材带到学校里,最好还能配备一些教辅资料,在整个教育领域使港城和大陆做到同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