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接来的小牛犊、小马什么的,现在个头都很大了,住在专门的木棚里,这阵子郑叔不在,是阿爷每天过来照顾,不过李元过去的时候,这些半大的家伙对李元也不陌生。
快点长大,回头带着你们去田里拉犁。李元摸了摸小牛的脑袋,也不知道现在该不该添草料,不敢贸贸然乱喂,李元只能收手,没帮忙。
等这边收拾的差不多,李元这才又回大房子。
刚好小五叔也从外面回来,就说:应自亮不行,一看就不是正常人。他那个妹妹,大概率遗传了妈妈身上不好的基因,连句正常的话都不会说,打工这么多年都没攒多少钱,看着精神不太正常。
那都是他们自找的。李元怼了句。
当初情况什么的,李不群、张梅鑫,还有李晶莹都知道,正常人家肯定都会慎重考虑,就算是觉得应自亮还不错,也得多方面观察,最起码得观察个一年半载的再结婚,李晶莹倒好,没认识几天就结婚了。
你大伯娘要不行了,过几天准备丧事吧。小五叔又说了句。
哈?前阵子不还好好的。李元吓了一跳。
小五叔哼笑一声,道:是急病。而且发病之后,根本没去医院,就在家里等着。
这是从一开始就放弃治疗的,大伯家里正好也缺钱,两个闺女嫁得远,一时半刻的也帮不上忙,而且靠山村这边,嫁出去的女儿,一般不会让帮太大的忙,而唯一的儿子也穷。
第174章
第二天摆酒,食材准备得多,反正是来者不拒,只要来人上礼,就直接安排席位。
先是郑婶娘家那边的亲戚,来了一大群人,李元都帮着安排下了。
郑叔这边,几代单传,其实没几口人,阿爷阿奶那边的亲戚,关系又远了些,这几年已经不怎么走动了。不过这边李元请的是靠山村的所有人,只要上门看孩子,那就直接安排酒席。
而平日里郑叔跟村里人相处的也是真的很好,再加上盼了这么多年才有的孩子,大家也都稀罕的不行,来的人还挺多。
李元这边,四叔先来的,李不群那边没露面,不过李晶莹来了一趟,帮着跑前跑后的帮忙,二伯娘过来一趟,也是上了礼,快要晌午的时候,大伯过来一趟,同样上礼。
大伯没留下吃饭,马上就要走,李元赶忙追出来。
到了外面胡同,没人了,李元这才问:大伯,要送医院的话,钱不是问题。
我知道。大伯看着很老了,不知道的看到了还以为是李元爷爷辈的,你大伯娘这辈子吃了不少苦,也该走了。
大伯如此坚持,李元也不好强求。
等到酒席摆得差不多,正好食材还有剩余,李元拿了点肉,用盆端着,直接给大伯那边送了一盆。
最后剩下的肉和菜什么的,李元直接给邻居们,还有当天来帮忙的人家分了,也不是多少东西,左右不过是个心意。
忙了一整天,李元帮着把老房子这边收拾干净,直接回大房子。
晚上吃饭的时候,李元就说起大伯的事儿。
小五叔就笑,说:你大伯娘年轻的时候可没吃苦,那时候家里穷,不过你大伯最先结婚,家里日子其实也没有那么苦。你大伯娘吃肉,只吃瘦肉,肥肉都是直接扔掉的。
后来小五叔生病,大伯娘反应是最激烈的一个,为了不让大伯往外拿钱,直接在家里守着钱,只要大伯拿一分钱出去,她立马就撞死在门前。
奶奶生病的时候,大伯娘说娘家出事了 李元说着,叹了口气,可不管再怎么样,都是一条命,不能说放弃就放弃。
那你就信命,那是你大伯娘的命。小五叔有点严肃起来,元元啊,有时候你得相信命。
有些时候,也不是钱不钱的问题。
隔几天大伯娘病重,唯一的儿子终于露面,帮着送去医院。
人家医生一看,已经病入膏肓,根本救不了了,这又拉回来,等死。
没过几天,大伯娘就这么没了。
那边来报丧的时候,李元正在工作间加班,是小五叔接的丧。
等李元加班结束,从工作间出来,一口水都没顾得上喝,这就得直接过来大伯这边。
小小的院子,平时冷冷清清的,现在倒是热闹起来,很多人都过来了,像是二伯、李不群还有四叔,以及李元的一些堂哥、堂姐啥的,还有关系更远一点,但也不算很远的人家,都过来了。
有执事过来商量事情,李元在边上听着。
执事是个老头,倒也能看得清情况,就说:咱们呢,先来个先斩后奏。先把事情办了,到时候流程走完了,手续就能办。
这说的是直接土葬,火葬需要钱,这边拿不出来,只能这么办。
先把事情办完了,到时候死亡证明自然能开出来。
其实如果真的缺钱的话,李元这边就能拿出来,但他一个小辈,而且还是这种特别严肃,并且有些东西还遵循传统的场合,他根本不能随心所欲。
倒是小五叔说了句,钱不是问题,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用省钱。账房定了吗?没定的话,我来做吧。
小五叔摆明了要出钱,大伯没反对,大伯娘那边过来的亲戚都知道大伯家里穷,现在有人出钱,而且是大伯的亲兄弟,这也没什么好拒绝的,都同意了。
有了钱,很多事情就都好办了。
很快白抹布买来,村里的年纪大的年纪小的媳妇、婆婆啥的,就都开始帮着缝孝衣,像是李元这样的,算是很亲近的侄子辈,就从头到脚全都是一身白,腰上和腿上还都得缠着白布条,等哭丧的时候,哭的不是大伯娘,而是哭亲娘。
一连哭七场,出殡,这才算结束。
忙完这些事儿,李元累的不行,狠狠地睡了一觉,这才张罗着送郑婶去城里。
郑婶没什么不乐意的,去城里照顾孩子也好照顾,主要是她两个孩子,奶水不多,主要是喝奶粉,这要是村里人见着了,又得说教,还不知道传出什么话。
再加上大房子这边全都是大老爷们,平时也不太方便,回老房子那边,李元不放心,还真就得去城里。
不过在收拾东西准备出门的时候,郑婶特地给了李元一个布包,拿着。
布包方方正正的,沉甸甸,李元打开一看,里面全都是钱。
这是干啥?李元不想要,我不缺钱。
你不缺钱是你的事儿,给你钱是我跟你爸的意思。郑婶就道,这阵子你跟阿青都花钱了,再加上以后去城里,花钱的地方更多。我跟你爸这些年没攒多少钱,你别嫌少。
哦,还有个东西。你爸昨天拿来的,说是你阿爷给的。
说着,郑婶回屋,拿了个古色古香的木盒递过来。
李元不要也不行,不要那就是生分了,他只得接过来。
木盒很精致,而且看出来有些年头了,木盒打开,里面是一枚印章,纯玉的。
李元拿了给许锦棉看。
许锦棉仔细研究了下,道:玉本身品质非常好,价值不低。而且这印章还是名人的私印,就凭借这名字,说是价值连城也不为过。看来你阿爷祖上,也是大有来历的。
你阿爷是怕你多想吧。小五叔说。
阿爷阿奶有了亲孙子,自然是想对亲孙子好,可又担心李元多想,于是就把这东西,传家宝的,给了李元。
那我能要吗?这么珍贵的东西。李元顿时觉得手里的木盒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