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兄妹俩带着狗回来。
霍翊深餐前洗手,“阿宁,今天好像没那么热。”
“有吗?”姜宁穿着恒温衣吹空调,还真没注意。
起初霍翊深也没察觉,但狗子反应比较明显,舌头没吐那么长了。
姜宁还真拿温度计到阳台测,58度。
真是降了,哪怕只有2度。
刚下完暴雨,气温有所下降很正常。
傍晚,躺废了的姜宁拎着桶下来。
经过暴水,地下水位上升不少,井水源源不断从地底冒出来,不限量供应了。
于是,姜宁跑了好几趟。
安置营那边缺少囤水的,何天明归拢了下,将地震救援中搜集到的一批锅碗瓢盆送过去。
好几个铁桶被压扁,但敲回来还是能用的。
温度持续下降,每天一两度左右。
降到55度时,长期在60度高温下煎熬的幸存者舒服了很多。
人类的生命真是顽强,他们奇迹般坚持下来,而且连着几天不缺水,身体竟然好了不少。
有些人甚至组队外出,到附近坍塌的楼盘或村庄搜集物资,捡了些衣服或碗盆回来。
高温持续,但水位下降得没以前明显,官方重新组织人手打井,到惠城取水的大工程告一段落。
地震救灾彻底结束,市政重新规划新方向,并且公告所有市民——城市重建。
经过考察勘探,凤城望湾受地震影响最小,将会成为凤城的新城区。
望湾靠近粤城,离老城区四十多公里,属于半开发的偏远城区。
姜宁好奇,“望湾是新城区吗?”
上辈子听过重建计划,只是工程还没开始,她就已经惨遭屠戮。
霍翊深点头,“是新城区,但规模远不及旧城区的五分一,不过距粤城新城区不远,算是同城范畴,可以相互照应。”
五分之一?其实也不错了。
天灾人祸三年,真正活下来的三成都没有,还有不少去了基地的。
但即使这样,也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在新城区落脚的。
现在只是宣布重建,官方号召幸存者收集建料换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粮食,攒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购房名额。
不过,所需物资及对应积分还没有公布。
同时,农科院再次大量招聘,招聘对象以无家可归的难民优先。
可别小看农科所,他们之前争分夺秒搞室内外种植,攒下了不少粮食的,尤其是蔬菜干。
难民每天吃的团子,就是他们的功劳。
优先招聘他们,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解决治安隐患。
不给他们找事做,迟早要出来为祸社会。
对于其他幸存者,农科院也提出呼吁,全球环境持续紊乱,修复周期比较长,人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台风洪涝,极寒极热,地震,后面指不定酸雨或碱化,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储备粮食,以抵御不可预测的天灾。
说直白点就是种田,囤粮。
农科所做出承诺,会尽快给幸存者发放种子。
姜宁猜测是种子不够。
地震之后,会有几个月的岁月静好,即是正常的季节气候。
她问霍翊深,“后面是什么?”
“两年极昼,三年极夜,然后是雾霾,酸雨……”
姜宁不禁松口气,“极昼还好,光照可以加速农作物生长,让幸存者喘息两年。”
谁知,霍翊深脸色不对。
“怎么了?”难不成极昼还要搞幺蛾子!
“极昼四季过于分明,炎热时可达四十度,寒冷时零下十几度。”
姜宁感觉还行,毕竟极寒极热都过来了,人类的身体适应性跟着提高。
“是一天之间,四季分明。”
格局没打开的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