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美食成万元户穿书 第95节(2 / 2)

加入书签

两百块不是小数目,幺妹真早被她诬陷成功了,至少要坐好几年牢狱。

出来后不能继续上大学也没工作了,还顶着个小偷的坏名声。

谁敢聘她。

尤其是这年头不讲究证据,冤假错案太多了,她要是不在,或者她要不是真的是有钱,舍友们言辞凿凿,幺妹还真可能被送进去。

别看这几个小姑娘年纪挺小,心思挺毒。

柳暄红非要她们赔礼道歉,还要在写声明通告全校。

并且她还帮幺妹搬了宿舍。

既然这几个舍友和她都不是同一个专业的,那还住啥啊。

在柳暄红的严厉斥责下,老师们火速批准,幺妹成功换了个新的环境。

新舍友是她的同班同学。

和她关系一般,但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是相处来的。

幺妹想着柳暄红的话,大大方方地把柳暄红带给她的吃食拿出来,邀请几个同学吃。

同学们也听过幺妹这起风波,对她抱以同情。

又看她虽然被爆出有一个有钱姐姐,但是平时除了吃穿好了点,依然刻苦学习勤奋兼职,没有什么变化,暗暗佩服她的坚毅,慢慢地,幺妹倒是有了几个好朋友。

尤其是她的舍友。

打听到她的姐姐竟然是开饭馆,开食品厂子的,回去就把幺妹分的糖吃了,吃白面馒头时觉得没滋没味,打开幺妹送的辣椒酱。

白面大馒头掰开,夹上鲜亮油辣的肉酱,油津津的,吃一口爽辣微甜,根本停不下来。

舍友一口吃了两个大馒头。

等到晚上,她也不再吃什么食堂配菜了,就买俩馒头,就着辣椒酱吃,别人看她躲宿舍都吃的满嘴油,一问之下,发现幺妹送的辣椒酱竟然那般好,纷纷也打开尝尝,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整个寝室都吃上了大白馒头配辣椒酱。

再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好友知道了,全班尝过了,整栋宿舍楼都晓得了,她们这边有个宿舍的姐妹家制的酱賊好吃。

辣椒酱一下子就吃完了,舍友们纷纷找幺妹要买。

幺妹:这边不卖,吃完就没有了。

舍友们:“……”

这么好吃怎么能不卖呢!

于是,柳记的辣椒酱还没打开市场,就在省城收获了几个小粉丝。

幺妹无奈之下,从此逢年过节回家走上了人肉代购的道路。

第65章 榆钱饭

八十年代初期的人才市场, 人才凋零,参与招聘的人大多也是像柳暄红这般的私人工厂。

现在的人才还掌握在国家手里, 无论是中专生和大学生都是按分配工作, 没有双向选择。

这种情况,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经济复苏, 国家正式发文鼓励人才流动,第一次人才大流动开始了。

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则开始了第二次人才大流动,这也是历史上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大量的人才从国企,体制内流向私人企业, 从大城市流向二三线城市,奔赴经济开放区, 也是这种时候, 辞职下岗或停职去开创私人事业的人们, 被称之为下海。

柳暄红这时候, 严格意义上讲, 还不能叫做下海,现在人们普遍把做生意称之为投机倒把。

不过名词不是一时形成的, 也正如人才流动。

即使现在上面还没有发文鼓励, 然而私下的人流早已开始涌动。

比如柳暄红第一次去这边的人才市场时,就看到一家私人工厂用丰厚的薪酬把本地一个国营工厂的高工撬了。

“这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谁不想玩过好日子呢。川南面粉厂的高工工资才三十!嘿, 现在一块好点的床单都一百块了, 一件白衬衫五十块, 那么点工资能干啥,人家飞扬食品厂请一个高级技术工给一百块呢!人家也帮办退休金,傻子才不去呢。”

向往美好的生活是人类的天性。

即使有各种限制,然而在金钱的诱惑和内斗的不公中,许多人宁愿不办单位手续成“黑户”也要往外跑。

大叔扫了柳暄红一眼,向她们招招手,嘿嘿笑道:“同志,你也是来招聘的吧,前两天我就瞅见你搁这晃悠了,果然你又来了。”他视线顿了顿,咋咋呼呼:“来是来对了,可咋是空手呢。”

柳暄红做出一副请教的样子:“老哥,我们也是第一次干,有些抓瞎。”

大叔向柳暄红重重展示了他小摊前的那块大木板:“不懂了吧,这地方好是好,招人也不要钱,但是需要去买一块板子写上你们厂子的名儿和工钱,不然你两手空空,咋招人呢,光靠嗓子喊多累呀。”

说完,大叔朝柳暄红指了个方向,努努嘴:“这板子那登记处就有人卖,也不贵,两块钱一个大板,都是真的,回去直接割了能当桌子,不吃亏,当然你们要是舍不得,可以回家再扛一块来,不过在这买有个好处,晚上收摊的时候往那儿一丢,咱们就能舒舒坦坦回家。”

柳暄红“哎”了声,“谢谢老哥了。”

不用她说,宋致远麻利地跑去登记处买板子了。

大叔两眼羡慕:“你家大儿子可真乖。”

柳暄红可没有什么父母谦虚和在外面贬低孩子的想法,她不住点头:“可不,这小子在家帮我领孩子,在学校也努力学习了,成绩进步一大截,老师还找我夸他呢。”

大叔想了想自己家糟心的娃,更羡慕了,他看着柳暄红身后一溜四个孩子,各个白白嫩嫩乖巧可爱,忙热情地让柳暄红就选他家摊子隔壁。

大叔想着多和她说说这人才市场的规矩,他也不求别的,只要这位同志能多和他交流些育儿经验就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