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1 / 2)

加入书签

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止步

迩英殿,偏殿。

赵煦看着苏轼,对这个大宋的文化偶像非常景仰。

普天之下,包括司徒在内,都在为赵煦的大婚做准备。

举国大庆的时候,苏轼连续的三道奏章,让朝廷倍感不安。

听闻学士有名爱妾朝云,评断他“一肚子不合时宜”,如今看来,的确是够中肯。

不过赵煦并不生气,他好奇的是,以大宋如今三亿五千万贯以上的岁入,为何在大苏眼里,却还有那么多嗷嗷待赈的百姓?

大苏道出了一个让大宋老百姓痛苦已久的问题——积欠。

积欠,就是老百姓们欠朝廷官府的钱粮。

这部分钱粮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部分就是正常的两税,诸如灾荒,如果没有严重到需要朝廷免除两税的时候,是一样需要上缴的。

但是如果上缴,老百姓就留不下存粮和种子,地方官力求“安静”,害怕影响政绩,往往不予上报,只让老百姓“宽展”到下一年上缴,这就形成了一种“积欠”。

第二部分就是“扑买”,大宋很多资源,如码头、矿藏、酒坊、冶坊,很多属于国家所有,百姓承包,每年都要缴纳“榷课”。

但是做生意一定有赚有赔,比如苏油刚穿越过来的时候那次淯井盐户逃亡事件,就是因为资源枯竭而榷课不止,造成了百姓欠下官府太多榷额,偿还不上只好逃亡。

第三部分就是“官物”,朝廷征收的物资,需要百姓送到征收地,才算是完成,如果半路上遇到洪水暴雨造成了损失,就要算在老百姓头上,需要赔偿。

还有一种“官物”,就是贫户的种子、农具、耕牛甚至土地,或者完成役务运输的骡马,贫户自身没有,往往需要向官府借。

如果遇到灾荒比如洪水,或者骡马耕牛染病而亡,这些东西也是要赔的。

高滔滔上台之后,履行宽政,减免了大量的苛捐杂税,大力鼓励生产,安石相公时代留下的那些青苗贷、市易钱之类的专项欠逋,高滔滔予以了一体的罢免。

此外还有如不合理的附加性税收如“宽剩钱”,“头子钱”之类,同样予以了罢免。

应当说,这些措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也的确给华夏大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但是因为以前大宋的底子太薄,这些措施所照顾得到的,大多还是三四等以上,最起码薄有田亩,基本有能力自食其力的那些百姓。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苏油的治国理念当中,大宋的政策,当然要首先向有能力纳税的那部分人倾斜,先得保证国家有足够的税收,扎牢基本盘,之后才说得到其他。

以苏油如今的身份,他也绝对不敢如此“示恩天下”,毕竟这些钱粮,的确是老百姓欠国家的。

他只能通过种种举措让老百姓增加收入,早日让老百姓能填上这个坑,而绝不敢建议朝廷“罢除”。

而到了今天,终于有人站出来说出了这一条。

不合时宜苏子瞻,时常苏油头疼,不过也很让他骄傲。

君臣间却没有直入话题,高滔滔在帘内先是问道:“毕观母子,都安好吧?”

苏轼躬身道:“多谢太皇太后关怀,弟妹与侄儿都好,小婶娘给侄儿取了个小名,叫杵儿。”

杵儿比扁罐漏勺好不了多少,更小,赵煦不禁好笑:“改日有空,我也去看看。”

高滔滔叹息一声:“听说贱名好养活,以司徒仙卿之富贵豁达,也不免此俗,足见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天子牧养万民,自当长以此心。内翰近日连上三章,老身看过着实忧虑,大宋如今岁入三亿五千万贯,如何天下还有此等待赈之民?”

苏轼说道:“国朝人口一亿六千余万,四千万户,其中一二等户不足千万,三四等户两千余万,而剩下的千万五等以下,实赖朝廷赈之。”

“以小幺叔之能,河北四路三年振兴,尚不能弥灭五等户,何况其余?”

赵煦立即为偶像辩护:“司徒振兴河北,先保国用、民用,使有产之民尽其地力,无产之民尽其身力,从今年开始,宽政渐及五等以下,盖事有先后,非不作为也。”

苏轼躬身道:“是,然以小幺叔之能,大力推行,使河北亩增两倍,从一石增到四石,方能有此政绩。”

“敢问陛下,大宋如今亩产四石之府路,又有多少?”

赵煦顿时哑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