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虚拟时代(四)(1 / 2)

加入书签

主神空间,系统操作室,李林正在进行例行总结。<-》距离人类社会整体虚拟化已经有十二个年头,由于将势力收缩回永恒堡垒,又开启了诺亚系统的动力系统移动永恒堡垒,借助无尽虚空的掩护,这段时间没有再发生外界攻击的情形,整个帝国再次得到了很长一段和平发展时间。

连同两个外星种族在内,永恒帝国一共一万多亿的居民,却挤在不到四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里,如果不进行虚拟化,那么先不要说个体适应性的问题,单单是资源和空间本身就无法承载,最起码的交通问题,除了借助空间投送之外,连自在地走路都会成为奢望。

在虚拟计划启动后出生的人类,都是直接在虚拟世界中生长和教育,在十年左右的未成年期过去后,就是成年考试,成年考试有三次机会,没有考过的,那么他参加下次考试的最短间隔一年,最大间隔三年,也就是说极端情况下,成年考试的准备时间一共有十九年,如果这段时间仍然无法通过成年考试,那就要被打上潜力低下的标签,基本上就没有了回归现实的资格,以后只能在虚拟世界和次元空间两处度过,如果有特殊表现的话,才能给予特例,不过十二年来,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在第二次考试过关,极少数会拖到第三次。第一次过关的几率低,因为每次成年考试的考题都是直接针对个体的,和其他人完全不一致。

只有经过第一次考试,才会有经验。而第二次成年考试针对的对象还是自己,其考题内容相差不多,只要进行针对性准备,其实就是弥补个人的短板,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逻辑思维,以及性格问题,只要第一次考试中暴露的缺陷被弥补了,基本上第二次考试就可以顺利通过。

由于永恒堡垒内部空间过分狭窄,因此就算出生在十几年前的人,有自己的一片现实个人居所,但毕竟公共空间太少,大多数人慢慢也开始习惯在虚拟世界中生活,毕竟在这许多年发展之后,单凭科技手段,就可以让那里的景色和现实世界近乎没有区别,不同的区域,还可以根据人的需要进行设定,比如很多人不希望走路,那就在一些地区开通瞬移的随身技能,和游戏人物相差无几。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真实化比例,最高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无限接近于百分之百,在那种高真实的区域生活,几乎和现实没有区别,会受伤,会流血,需要吃喝拉撒,困了要睡觉,各种生理功能和现实保持一致,那里的物理规则也和现实一致。

不过这种高度真实地区生活的人反而不多,大多数人选择百分之五十左右的真实度,在这些地方,可以根据个人方便需要,自行设定各种功能,毕竟只是虚拟世界,只是修改一下程序表现的事情,没什么成本问题。一般人除了需要定时睡眠的需要外,吃喝拉撒这些事情并不需要,可以将大多数时间投入工作和学习中。

这种改革说起来简单,但如果不是现在是高度集权的社会,又通过各种严密的科技手段,以及诺亚系统本身的控制条件,做到了上下yiti,那么想要达到现在这种程度,根本不可能,单是各种人群的适应过程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考虑到一些人的心理承受力,想让他们接受虚拟社会的生存方式,几乎不可能。

好在现在的人类基本上没有老人的概念,只有到了临死的阶段,才会有衰老,因此绝大多数人的适应能力更强。而且进入虚拟世界,对很多人来说,不亚于天堂。

在维生系统之下,大大节省了各种时间的浪费,虚拟感官的享受可以达到极致,因为不担心会对身体有害,各种娱乐都可以尽兴。

对李林而言,只是根据战略目标下达几个命令的问题,但对于底下负责具体执行的人来说,就要进行大量动员说服,宣传解释的庞杂工作,如果不是整个人类世界早已习惯了虚拟世界的存在,一定会引起很大程度上的反对,转入虚拟世界中进行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成游戏玩是一回事,真要作为整个生活的重心,一辈子如此生活,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好在对于虚拟时代之前的人类来说,他们仍然拥有自己以往分配下的住房,没有被强制进入那一排排维生系统组成的新区,毕竟一想起一辈子要躺在一个罐子里生存,尤其和之前生活方式进行对比,绝大多数人都是无法忍受的,身体的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而现在只是因为外面公共空间的大面积缩小,使得大多数虚拟时代之前的人被迫选择了在虚拟世界中工作学习和娱乐,但很多人每隔一段时间,仍然要从维生系统中脱离出来,回到现实自己的房子中,虽然只有几十个平方,但仍然能感到真实的存在,至少能够真实感觉到**本身的存在,这是虚拟世界难以提供的。

虚拟得再好,给自己的身体哪怕是完美再现了真实世界中的形象,人们也能隐约地感到其中微妙的不同。

但那些在虚拟时代开启之后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人类,就没有之前人类的好运,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出生在虚拟世界中,在高度真实的区域长大,当然欺骗是没有的,随着培养和教育,他们会逐渐知道自己出生的环境究竟是怎么一个世界,也会在教育中告知真实世界的架构。毕竟李林需要的人类整体实力的提升,欺骗这种手段,不可能用在这种地方,否则那些成长起来的人,连世界的真实情况都不知道,又如何去探索和挖掘真实宇宙的规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