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李廷珪墨(2 / 2)

加入书签

宋代制墨工匠众多,制墨地区从歙、县很快扩展到整个微、州,“徽墨”之名因此而得。

最为著名的制墨人要数易、水奚鼐、奚鼎兄弟,也就是后来的李庭珪他们一家。

他们总结前人经验,改进前人方法,以鹿角胶蒸而和之,制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奚氏从南唐定居安、徽,南唐后主李煜因喜其墨而赐国姓李。

他们所制的墨称为‘李墨‘,“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中的李墨就是后来著名的‘李廷珪墨‘。

与“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印度、埃及和巴比伦三个国家相比,中国是古代文明成果保存最好的国家。

在这方面,中国特有的“文房四宝”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四宝”中,笔和墨产生最早,有人估计应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墨都是天然石墨,书写后极易脱落。

人工制墨大约始于西周。

大规模制墨则是在汉代以后。

到唐朝时制墨技术已臻于完善。

唐时制墨的代表人物就是李氏一族,据说他们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所以就形成了品牌。

当时国内书画界都趋之若鹜。

因为易、县唐时叫易、水,奚鼐制的墨国内统称“易、水墨”,为了维护品牌,奚鼐在他制的墨体上都印有“奚鼐”二字。

奚鼐家的制墨厂是个有名的家族企业,祖孙三代延绵经营,且技术不断改进。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由于社会动乱,奚家举家迁至安、徽歙zhou,也就是今歙、县居住。

这里有漫山遍野的黄山松,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一家人便在此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生产仍然不衰,名气也越来越大。

因奚家的墨实在上乘好用,受到当时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的南唐李后主李煜的高度赞扬,李后主遂对奚鼐家族恩赐了自己的李姓。

奚鼐的制墨技术传到孙子李廷珪时有了更大发展。

李廷珪在继承祖辈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

他经反复研究和无数次的实验,发明了新的配方:松烟一斤、珍珠三两、玉屑一两、龙脑一两,和以生漆、鹿角胶、珍珠、犀角、藤黄、巴豆、桐子油、麝香、冰片、梣、木皮、石榴皮等物,捣十万次。

所以他做的墨,胶不变质、墨不变形,质量大大超过了爷爷和父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遂又形成了新的品牌——“李廷珪墨”,简称“李墨”。

据说,李廷珪所制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而且坚硬如石,“其坚利可削木,坠沟中,经月不坏”。

墨磨后的边缘如刀刃,可以裁纸。

有人做过实验,用这种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

还有位学生研磨习字,“曰写五千”,一枚墨竟整整用了十年的记载。

有贵族,失误遗失了一方李廷珪墨于池水当中,一年后又在池边喝酒,这次又坠入了一件金器,于是令善水者取之,就一并把那墨打捞了上来,却发现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由此可见该墨多么细密和坚韧!

南唐李后主为政无能,却潜心笔札,而且作书画时只用“诸葛笔”、“李廷王圭墨”、“澄心堂纸”、“婺源龙尾砚”,始有南唐“文房四宝”标准之说。

李廷珪墨已名列其中,可见其名气之大。后来该墨还成为了皇家赏赐功臣的重要礼品。

入宋,宋太祖初平江南时,曾发令将“廷珪墨连载数艘,输入内库。”

后来,宋朝统治者对李廷珪墨开始垄断,成为皇家专用,写圣旨只用此墨。

那时每年徽、州要向朝廷进贡该墨1000斤,遂导致市面上该墨极难见到的局面。

社会上就有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语。

黑市交易,一枚廷珪墨,已经卖到一万钱——比黄金还贵不少。

该墨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品”或“天下第一墨”。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