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章 跪地求饶(1 / 1)

加入书签

萧云记得小时候听村头老人讲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故事,其中就听到一个叫郭恒的贪污的故事,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户部在全国征收粮食之时,可以征粮食的本se也可以征折se,比如说征稻子,说如果这个地方不产稻子我可以折成其他的东西来交税,或者是把这个粮食折成钱,当时叫钞来交税。说是郭恒身为户部侍郎在征收粮食时,与六部及地方官员勾结,六部等人在征收赋税的时候,一石米折钞两贯,两贯钱,但是两贯钱以外他又跟老百姓要了了不少钱,其中:

水脚钱100文,就是用船来运,

水脚钱;车脚钱300文,说船运完了还得用车运,再加300文;

口食钱100文,说这个人吃的喂马的,得有吃东西,再加100文;

库子钱100文,掌管仓库,看仓库,我得给你看着啊,没有人不成,再加100文;

蒲篓钱100文,这粮食得装成包,打包,蒲篓,加100文;竹篓钱100文,拿竹子编的筐子,再加100文;还要交的堰江的。

神佛钱100文,百姓运输的话走到江上走到河上,怕遇见大风船翻了,要让它平平安安的,沿途要拜神拜佛。所以一石粮食两贯钞,加了多少钱!这些赋税都加到老百姓身上,就是巧立名色,增加赋税。,但郭桓这些人为了贪污更多啊的钱财,居然胆大到,把粮食里头掺上水,潮湿的搁到仓里头,收的豆子掺上水搁到仓库里头。最后造成仓库的粮食大批腐烂,甚至没办法处理,把仓库拆了,把粮食大批的埋了。

这样的贪污,自然惊动了朱元璋,龙颜大怒之下,立即着手进行了粮食统计,最后统计出来的结果是,郭桓直接贪污数字是有700万石,加上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折扣、钞,一共是2400万石。朱元璋下令株连六部、使司、府县官员及地主八万余,那老头说着故事的时候,眉飞色舞的神情,让萧云现在还记。

朱元璋一统天下后,整治贪官可是大手笔,为了针对官员的贪污,朱元璋建立了一套由《明律》、《大诰》、《铁榜》以及律文以外的一些诏令,单行科条组成严密的法律体系。《刑律》为《大明律》的主体部分。其中专设了“受赃”门,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纹”,吏“一百二十贯,绞”。犯“不枉法赃”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至于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明律对官吏索贿也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此外,明律还规定了对负有监察之责的都察院、监察道、在外按察的御史之官贪赃枉法的,要加重处罚。这克扣粮草用已酿酒,如果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了,后果会怎样,萧云能想象得出来。

想到这些,萧云脸色也有些变色,沉声说道:“吴大人你等胆子不小啊,这样的大事你们也敢不顾主公禁令,私自酿酒贩卖,难道你们就不怕不怕灭门抄家?对不住了,此等大人,萧某不知道也就罢了,今日竟然知道,萧某要立即返回大帅府,向主公禀明此事,此等大事还需主公定夺。”

吴人杰一听吓得脸色大变,三魂六魄就没差立即离身而去了,当初他因为一时贪念,受不住胡三舍的钱财的诱惑,加上王强在一旁从中推波助澜,他才上了贼船,胆大包天的私自克扣兵卒粮草,出售给胡三舍用来酿酒,这事件其实一直压在他心头,如今此事被萧云抓住了把柄,若是告知了朱元璋,以朱元璋的手段岂能饶了他,想起朱元璋如果知道此事的反应,以及抄家灭族的可怕后果,不禁跪倒在地不住的对着萧云连连叩头来,方才的那副傲慢,以及胸有成竹的样子荡然无存,只听得“咚咚咚“的声响络绎不绝,顷刻间雪白的额头上已是鲜血涔涔。

萧云瞧着心有不忍,想到如果今天这个局面换做是他,未必有他的跪地求饶的份啊,所以心中虽然有些不忍,但这事情毕竟非同小可,从后世得知朱元璋打杀功臣,以及整治贪官的手段,萧云知道纵然自己如朱元璋义结金兰,面对这件事情上,朱元璋要杀他也会好不手软,他能杀了陪同他一同打江山,亲如手足的徐达,能因为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李善长全家70多口被满门抄斩,只免了他女儿女婿。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之人,就算对自己再信任,也不会得知他知道这等贪污大事而放他一马,所以萧云也不理会吴人杰的苦苦哀求。

磕头如小鸡捣米,不多时吴人杰的额头上就鲜血淋淋了,见萧云不为所动,这个昔日傲慢无礼的汉子,突然一把上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拉着萧云的大腿哀声道:“萧大人饶命啊,萧大人饶命啊,卑职一时糊涂受了王强的蛊惑,才犯下了大错,杀了卑职死不足惜,可卑职家中老小六十几口,都是无辜的百姓,若是因为卑职一时贪念,被杀了卑职……卑职……?”

萧云一叹,道:“吴大人,一个男人,做什么了事情,就要承担什么后果,有些后果是逃不掉的?”

今晚的第二更早早送上!第三更会在老时间,至于第四更恐怕要来得晚些,若是明天要上班的书友们可以存着后天看啊!

()e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