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挪着臃肿肥胖的身子,上前禀报道:“父皇,之前吴王上书曾提到过对薛延陀的看法,也推荐了几员大将可以胜任本次出征,现在想来那真是一番真知灼见,可惜太子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不过儿臣恳请父皇不必过于苛责太子,毕竟皇兄久居庙堂,连长安城都没有机会出去几次,他可是一直在用心学习打理朝政啊,哪有像吴王那样的机会可以在边疆上阵杀敌,力保一方安定。”
李泰的话表面上似乎是在给李承乾开脱,实际上却是阴阳怪气,假借吴王来反衬出太子的故步自封,庸碌无能。
大殿之下,群臣开始窃窃私语。
这番窸窸窣窣的动静,就仿佛像是有千千万万只蚂蚁爬上李承乾的心头,让他莫名地烦躁。
吴王在成州率领一帮老弱残兵击败突厥大军的战果,在传到长安后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现在朝中有人甚至发出了这样的论调,说吴王是众多皇子中最像李世民的一个。
对此李世民也喜不自胜,有哪个老子会不喜欢儿子跟自己相像呢?
眼见风向对太子不利,长孙无忌惯常开始站出来护犊子,他向李世民提议道:“陛下,我军北上时已是行将入冬的季节,当地恶劣的气候环境都对行军作战产生严重影响,虽然初战不利,但并未招致大败,目前若是临阵换将对全军的士气也是极大的影响。”
“臣以为,还是应当给前线将士一些时间,另外多备粮草辎重,令大军无后顾之忧,此战胜败还未有定论。”
在长孙无忌和一众党羽的支持下,这件事暂且算是被按了下去,李承乾也没有过多遭受责备。
之后李世民又提及另一件事,却让李承乾更加汗流浃背,胆战心惊。
在大唐以东的朝鲜半岛,此时正处于三国纷争的局势中,高句丽、新罗、百济各自占据一方,彼此互相制衡,但又冲突不断。
李世民对这三国所采取的政策是一视同仁,始终一碗水端平,没有任何偏颇。
原本这样的格局已经维持了很长时间的稳定,但最近却传来高句丽国内突然发生政变,野心勃勃的权臣全盖苏文悍然弑杀高句丽王并另立新王,自此他大权独揽,开始发兵攻击新罗。
这件事情的发生,直接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平衡,实力较为弱小的新罗遣使来向大唐求援,这让李世民对高句丽大为恼火。
当李世民向群臣问策时,李承乾不敢说话,因为他昨夜刚刚接到消息,据说当初高句丽使臣原本要送去东宫的那封信,最近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李世民的手中。
不知道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可那封信足以证明太子李承乾私底下跟高句丽有所往来,这绝对是触犯到了李世民的逆鳞。
更令东宫感到焦虑的是,这封信销声匿迹了很长时间,偏偏就在高句丽内部出现动荡的当下,被人拿了出来,这分明就是有人在针对太子!
至于背后的主谋是谁,李承乾不禁想到了远在陇西的吴王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