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修养生息(2 / 2)

加入书签

刘潇神秘的对张学良说到:“红军那边已经开始把你的部队和装备都往回送了,现在正在去我那的路上,回头我让车吧他们几千口人都你拉过来。下一步怎么办,兄长你可要想清楚了。反正我是不打了,他们不打过来,我也就不打过去。

陕甘宁油田的事我已经和他们商量好了,他们负责设备的安全,我们负责使用和维修,按月给他们一点钱,大家共同发财。其实我最怕的就是把他们惹火了,一把火将油田烧光,油田有美国人、宋家的股份,那才真的是麻烦了。”

1935年12月,刘潇和红军签署了保护油田的秘密协议。

因为油田也有宋子文他们姐弟三个的股份,刘潇把和红军签订协议的事悄悄的给宋子文发了电报,宋子文回电同意协议的签订。

从此以后,陕甘宁的局势基本保持不动,张学良在共产党政策的影响下逐步从进剿、对抗转变成合作、协商。

南京政府对陕甘宁边区红军的围剿基本流于形式。

由于陕甘宁边区处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军队和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在解决了红军落脚的问题后,刘潇开始考虑中央红军扩大发展的问题。

首先,刘潇在庆阳建设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为当地和临近的其他地区提供电力。在环县建设一座玻璃制品厂,大量生产民用平板玻璃和酒瓶,部分高质量的光学玻璃则运往榆林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保证科研和军事需要。

在华池建一座硫酸厂,生产的硫酸有榆林方面负责销售和使用。在吴起镇建一座中型化工厂,但只准生产化肥,不得进行炸药的生产。

其次,开发当地优质煤矿,将开采出来的煤炭一部分用于大型火力发电厂使用,部分用于环县玻璃制品厂、榆林化工厂华池县硫酸厂和吴起镇化工厂的生产需要。

在进行上述厂矿建设的同时,刘潇让陕西公路局全力建设陕甘宁地区的公路,力争在1936年底,全地区完成公路网的建设。

所有建设开工后,刘潇又同四川的刘湘商量,从四川迁移一万户人家到宝鸡汉中一线居住工作,迁移一万五千户到庆阳一带居住工作。

1936年3月,刘潇秘密命令第22军、第23军和第35军,必须在7月前部队满员齐装。组建一年半的独立山地师秘密进入秦岭陕南一侧,进行为期一年的山地作战训练。

榆林、延安(肤施)、铜川、咸阳、宝鸡、汉中等地保安部队抓紧人员的军事训练。

1936年5月2日,刘潇来到高家堡靶场,参加对榆林拖拉机厂生产的坦克进行验收。

500千瓦柴油水冷发动机,克里斯提底盘,半蛋壳铸造炮塔,车身倾斜装甲,85mm口径50倍的线膛炮,湿式弹药库。特别让刘潇自豪的是,由于采用了后世的研究成果,该坦克发动机在燃烧室的形状上进行了改进处理,在其他方面不做改变的前提下,发动机功率提高了18%。而发动机安装位置的轻微改变,让该坦克的维修变得容易。半自动弹药装填机的使用,使得坦克乘员减少为四人。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