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二太太不见了(2 / 2)

加入书签

姑娘少女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节日夜,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

夏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是民间鹊桥会节日,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诗文中有此记载。

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时间自然不限于七月半。

“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江河湖海上船只,见到漂来的灯船主动避让,以示吉祥。

“你们说我们放着河灯,为的是纪念亲人,还是为了是祈愿平安呢?”叶珑仪若有所思的说道。

“那秦旻决拿走兵符起兵造反,想必在近日便会有一场大战,我们放着河灯,一来是为了奋战的勇士们祈福,二是为了祭奠那些牺牲在战场的士兵。”叶妙仪思索了片刻,回答道。

朱琴倒不以为然,心想:“只是放个河灯而已,哪有那么多想法,放得开心了便是祈福又如何?纪念又如何?这河灯不会被他们看见,只是为了开心罢了。”

当然,这想法并没有告诉他们,朱琴也不是傻瓜。

他们心里各揣着自己的想法,走到河边的一个小贩面前,选起了河灯。

河灯有各式各样的样式,有小船的造型、莲花的造型、灯笼的造型……

叶珑仪四个人选了莲花状的河灯,在河灯中间有一个小小的蜡烛,点燃这个蜡烛之后,让河灯随着河流漂向远方。

叶珑仪站在河边上双手合十闭眼祈祷苏晗能够平安回来,直到那河灯不见了踪迹叶珑仪方才离开。

一行了又跑去放孔明灯,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

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

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

当年,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