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更,今天元宵,只有两更,下一更在晚上)
黄文斌对钢材是一窍不通,对钢材贸易的事情也不怎么放在心上,也就是杨木涉足钢材贸易,所以他才会和李为民合作,想要在刚才上面坑杨木一把。上辈子黄文斌看过不少和钢材有关的新闻,但这些新闻都是老生产谈,一直都没觉得能有什么用,这时候忽然出动了灵感,才把杨木的做法和新闻联系起来。
“所以没法子,只能卖给别人啊。”荣文说。
“荣老板。”黄文斌说,“钢厂一般有多少存货?”
“存货?存货当然越少越好。”荣文说,“钢材会生锈,越放越不值钱,能早点卖出去就早点卖出去。质量不好卖不出去的厂子存货才多。不过钢材贸易商手里会有存货,有时候他们预见到钢材价格要上涨,就会囤货居奇。刚才也说了,高炉不能停,生产能力是多少就是多少,短时间内很难扩充产量,要赚钱只能提前囤货。”
“原来是这样。”黄文斌说,“贸易商手里一般有多少存货?”
“这个就说不准了,有的多有的少。”荣文说,“几百吨的几千吨的上万吨的都有,现在快要过年了,年末钢材价格肯定要上涨,很多贸易商都会囤货。不过前一阵子开运动会,很多贸易商损失很大,手里没钱,囤不起。本钱大的、现在还能弄到钱的大老板就可以发财,本钱小又弄不到钱的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发财,钢被有钱的加价买了,还要损失客户。做贸易就是硬生生拼钱多,所以我宁愿做钢厂,虽然辛苦一些没得休息,至少比较安稳,苦力用下去,就能换钱回来。”
“那么整个石城大约会有多少存货?”黄文斌对荣文的生意经不感兴趣。
“这个数字谁知道啊,谁也不会老老实实告诉别人。”荣文说,“我估计市政府都不知道。”
“大约的数字也不知道嘛?比如说一百万吨左右或者一千万吨左右?”黄文斌问。
“我是真不知道,你去钢材贸易行问问,也许他们有数字。”荣文说。
“原来如此。”黄文斌说,“那石城的生产能力大约是多少呢?”
“石城连同周边,怎么也有几百家钢厂吧,上千家也说不定,一家几万吨到几十万吨,年产量应该在几百万吨。”荣文说,其实他也没个准数,只是大约估计一下,“我们这些还算是正规的,很多厂子建在偏僻农村里,根本没上官方统计,生产多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除了天知道,同行大概也会知道,毕竟要面对竞争,不过他和黄文斌又不熟,没必要交浅言深。
“比如说我要在过年之前屯一千万吨钢,要怎么做?”黄文斌问。
“一千万吨?”荣文吓了一跳,“那不是要好几百亿,谁有这么多钱啊。”
听到这话,李依玲若有所思的看着黄文斌。
“假如我有这么多钱呢。”黄文斌说。
“那也……不是说不可能,肯定很困难。石城年产先按照五百万吨算吧,一天就是两万吨不到,按照两万吨算吧。到过年差不多是两个月,那才六十天,一百二十万吨左右,有些是已经签了合同的,出价再高也不可能给。那么就只有八九十万吨能拿出来,一千万吨怎么可能。就算加上国营那几家也不够。”荣文说,“再说了,这么多钢放哪里?那得多少仓库,一个管理不善,就得亏好多钱。这么大规模的囤货,价格要上涨好多才能赚,华夏产量这么大,国外需求又萎缩,万一价格没怎么涨呢?那不是亏大了?就算真的有这么多钱,又买到了这么多钢,找到了地方存放,钢价也上涨了,可要怎么出货呢?上千万吨钢材啊,集中出货肯定会把当地市场冲垮,钢价大跌,赚也变成亏。你要是分散出货,不说要多少精力多少客户,光是这运输费都不少。”
要是那个政策如期颁布,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这个先不要管,只说要怎么买这么多钢吧。”黄文斌说。
“要怎么买啊……那就只能从各大国营大钢厂下手。石城本地肯定是不够,冀省全省一起动手才有可能。”荣文说,“他们产量多,要是走通了门路,囤上几百万吨钢还是有可能的,然后再从各个小厂分散收购,大约能凑齐一千万吨。”
要说门路,杨木肯定不缺,走上层路线还可以借着海家的大名,又不要便宜多少,公平交易,配合国家政策,海家想来也不会见怪。借到五百亿之后,在各大国营钢厂下手,虎口夺食抢下几百万吨钢来,钢价肯定蹭蹭的往上涨,然后又在石城这些私营小厂买钢,制造紧张气氛,钢材价格更高。最后政策一出台,价格就降不下来了,杨木可以高价出货,大赚特赚。